芝麻丸、人参蜜片、枸杞桑葚膏……这些“养生零食”有用吗?
来源:扬子晚报网
2022-11-18 21:03

俗话说,“冬令进补,上山打虎。”为身体排污的蒲公英青蔬糕、补气血的五红糕、恢复元气的人参蜜片、补肾防脱发的芝麻丸、能减肥的酵素果冻、对抗熬夜的枸杞桑葚膏……在各大电商平台上,根据人们的补气、养血、减肥、生发、护胃等不同需求,总能找到对应的“养生零食”作为解馋替代品。数据显示,今年双11多个健康品类实现预售翻倍增长,上半年微养生零食销售额达到13.51亿元。这些“养生零食”真的能养生吗?记者采访医生得知,这类零食能补充一定营养,但达不到养生效果,真正食用养生药材还要讲究量和搭配。

图片

电商平台售卖的“养生零食”

【市场观察】

解馋+健康的“养生零食”

上半年销售额超13亿

养生零食到底是个啥?它一般指依照营养学配制食材,以养生保健目的为主,从而加工成的直接食用食品。在小红书app上,“养生零食”相关笔记有8万多篇,补肾养发、延缓衰老、补血养气、养胃健脾等等功能不一而足,看起来诱惑力十足。

图片

小红书app网友分享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注意到,某无糖黑芝麻丸月销量8万多件;一款声称可以美白的七白糕月销量1万多。此外,山药、茯苓、薏米、芡实、桑葚等都能衍生成多种搭配,制成各种各样的小零食。这种零食携带方便,免煮免泡,开袋即食,看起来既能解馋又能以简单的食补方式增进健康,颇受消费者青睐。

图片

电商平台商家的产品图

消费者的喜欢,自然带来了销量大增。根据魔镜市场情报发布的《2022年微养生概念零食市场洞察》,2022年上半年,在整个线上零食市场销售额和销量同比下降的背景下,微养生零食线上市场实现逆势增长,规模逐渐扩张:天猫淘宝平台微养生零食销售额达到13.51亿元,相较去年同期增长22.26%。

南京白领丁女士就是“养生零食”的忠实消费者之一。即食炒黑豆、低糖芝麻丸、沙棘原浆、小罐轻食花胶粥、冰糖银耳羹罐头……她向记者展示的购物记录中,各种养生小零食订单有好几页。为了养好身体,她购买的“养生零食”堆满了办公室和家里,钱花出去了大几千。然而,最近去医院就诊时医生告诉她,她的身体虚不受补,最好不要自己胡乱搭配着吃。“买了1000多的花胶,结果连红枣都不能吃。我自己算是明白了,吃东西还是要因人制宜,不能瞎补,身体不好还是要看医生。”丁女士说。

图片

丁女士的购买订单

【医生提醒】

“养生零食”更偏零食属性

养生还需专业指导

“药食同源,一步到胃”“五谷食材,赶走疲态”……不难发现,这些养生零食的宣传语足够让消费者认为可以“养生”,但它们能达到养生的实际效果吗?南京明基医院营养科主任周彤在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养生零食其实更偏向零食属性,要靠食材养生,还需讲究量和食材搭配。

养生一词来源于中医的相关理念。在周彤主任看来,枸杞、红枣、人参这些被大家广泛认知为养生补品的食材被做成零食之后,对人体更多的作用是吸收和补充了相应的营养,而经过多种工序的加工,它们的营养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流失。“那些自称无蔗糖的养生糕点,加上木糖醇,还是会让喜欢吃甜食的人控制不住地多吃。而糕点这类面食本身就是碳水,吃多了依旧会导致升高血糖。”

“以黄芪举例,30g的量可以降血压,而15g的量却会升血压。所以想靠食材来达到养生的效果,一定要在专业医生的科学搭配下,因人、因病而异,个性化辨证施治,才能做到真正的治病养生。”周彤主任建议,如果真有健康问题,首先应该去医院就诊治疗,而非依靠各种挂上“养生”二字的食物随意进补。网上所谓的网红养生小零食,利用个别食材的功效,来增加其养生的作用,也许更多的是一种营销策略,当零食吃可以,但不能靠它们治病,也不能大量食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许倩倩 见习记者 王灿

校对 陶善工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