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口大铁锅里的锅贴码放得整整齐齐,浇上金黄色的菜籽油,快速的转动铁锅,锅贴浸在菜籽油里煎着,慢慢变成金黄色,带有肉香味道的热气扑面而来。刚出炉的一整锅,常常瞬间就被三四个食客买家瓜分了。
据说,只需三口,你就能懂:第一口,被香酥的脆皮惊艳,那是中原面皮与菜籽油的世纪相逢。第二口,沉湎于牛肉的原香,那是西北底色的自彰自显。第三口,微甜酱香游走舌尖,那是江南婉约的惊鸿一瞥。
在南京七家湾锅贴遍地开花,吃哪家不踩雷?吃货心目中的名单上有李记,草桥,李荣兴、蒋有记、金友记、马祥兴等等,草桥清真牛肉锅贴扁食店还上过《舌尖2》。至于选哪一家锅贴,则是各有所好。南京人对锅贴的热爱,不像对鸭子的热爱那么大张旗鼓,怀着对记忆中老味道的执着,南京人与牛肉锅贴的牵绊,早已被岁月扭成一个金黄的结。今年《早餐中国4》来到南京拍摄,选的是位于老门东剪子巷的金保祥,要知道为啥,且跟随记者去了解一下。
牛肉锅贴,扎根街头巷尾的南京味道
从2019年至今,一共推出3季的纪录片《早餐中国》,豆瓣评分均在8分以上。第四季于11月7日在腾讯视频首播上线。时隔两年后回归,《早餐中国4》以“早安,人间”为主题,继续走街串巷,搜寻记忆中的味道。
《早餐中国》系列通过探寻不同城市的特色早餐,展现各地的风土人情,以美食为媒介看一座城,收获了不少观众的喜爱。肉夹馍、卤肥肠、糯米饭、四味菜……曾经的胃肠记忆被瞬间唤起,让我们再一次与早餐邂逅,与人间相逢。从人物海报来看,热爱生活的人都是自己的英雄,质感十足且透露出许多节目线索,“开封四味菜”、“南京牛肉锅贴”、“豆花饭”等都将登场。
牛肉锅贴起源于北宋,说是宋太祖食欲不振走到御膳房,没想到看到御厨把吃剩的牛肉饺子煎着吃,他闻到香味试了一试,结果大呼好味道,把剩下的饺子都给吃光了。因为是用铁锅煎的饺子,所以宋太祖取名为“锅贴”,之后从宫中传出来,在形状和馅料方面慢慢地进行改良,就有了现在的锅贴,也是南京传统小吃。为了保证肉质细密,口感爽滑,有的老店在营业日的头一天晚上,伙计还要手工打出牛肉糜,实力锻造一口好味道。在南京的各个地方街头巷尾都能很轻松的找到卖锅贴的小店,2两锅贴加一碗老卤面或者馄饨,那是老南京早晨的标配。
新一季节目中,导演王圣志以全新的视角走进小城深处,寻觅扎根在街头巷尾的、热气腾腾的人间幸福。提及选择早餐店的标准,王圣志表示,要足够“普通”。“我们要拍的不是网红店。我们要求这家店只做一到两样的经典菜式,而且希望店里有两代人以上的经营。最后,这家店一定是当地社区民众每天会去吃的,是组成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牛肉锅贴,温暖助力年轻人与父母和解
采访中,今年7月刚来南京拍摄牛肉锅贴,95后导演徐无若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吃遍十几家店,边吃边跟店家聊天,团队最后选择的牛肉锅贴店并不是大家熟知的七家湾等,而是位于老门东剪子巷的金保祥牛肉锅贴店。最终钻进这家店拍了3天,就是因为他们的故事打动了拍摄团队。“父母从安徽来南京,这家店开在南京26年了。店主是位98年的小伙子,曾经他是让父母操碎心的问题少年,逃学、染五颜六色的头发、玩摩托,很叛逆,但是当他有了孩子,尝到赚奶粉钱的辛苦,才真正体会到为人父母的责任感。”导演告诉记者,如今传承父母的手艺已经十年了,他已经实现了开分店的小目标。
“我们还是一档在美食主题之中聚焦家庭和人情的节目,所以这一集里,金虎成长,以及与父母的和解,是我们想展现的。有几年店里几乎不怎么赚钱,但因为离儿子的学校近,所以父母坚持开了下来。儿子学习牛肉锅贴手艺的过程中,父母也曾恨铁不成钢。”这一季把目光更多头像年轻的店主,展现他们对自家早餐店手艺的传承。这一季会有更多80后90后的故事,选题上更年轻化。
许多南京人甚至可以把锅贴当做一日三餐来吃,因此店家从早到晚在锅灶前烟熏火燎,比别的早餐店经营时间要长得多,因此,经营牛肉锅贴店挺辛苦。导演透露了拍摄幕后的花絮,当时金虎在关店后还要去医院照顾生病的外公,在拍摄间隙,靠在一边就会睡着,这些细节也被拍进片子里。忙碌时分,金虎和父母各自分头在店里忙,几乎很少讲话,当金虎的女儿来到店里玩时,大家都被孩子纯真的笑容所感染,变得松弛开心起来。“其实金虎回到家,孩子都睡了,早上起床,她还没醒,所以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女儿到店里来,也成了难得的温馨一刻。”略遗憾的是,每个店主都有自己心中的一首“流行金曲”,金虎选了Beyond的《光辉岁月》,可惜拍摄那天他感冒了,发挥得并不完美。
徐无若还介绍说,尽管是聚焦寻常生活,对食物的拍摄也加入精拍特写。镜头中温暖的早餐,将带大家翻过山,越过岭,行过江河湖海,走入烟火人间,尝遍百千滋味,看烟汽袅袅,散入千家万户,生出微微喜悦,淡淡心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