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江苏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主办、扬子晚报承办的“大美长江入镜来”长江(江苏段)水环境知多少随手拍活动火热进行中。此次活动主要是“发现美”“记录美”,用一张张照片、一段段小视频,呈现江苏长江沿线生态环境和发展质态的“沧桑巨变”,展现江苏长江大保护的成果,绘就美丽长江江苏画卷。今天(9月21日),记者带大家走近一位追拍江豚15年的公益摄影师、南京江豚保护志愿者,看他是如何用镜头见证长江生态的改善和江豚种群的扩大。
秋日的早晨,公益摄影师、南京江豚保护志愿者武家敏像往常一样,骑着电动车来到南京中山码头的长江滨江风光带,架好相机,调整好角度,开始了守候。
“快看,那儿有几只江豚在跳跃!”等待了几分钟后,三道黑色的影子在江面上闪过,武家敏迅速按下快门。“又拍到了江豚的跳跃!”他开心地说。
武家敏已记不清这是自己第几次看到江豚了。从2007年开始,他奔走在长江两岸边,寻找、观测、拍摄江豚,迄今已累计拍摄了数万张江豚观测照片和数百段江豚目击视频。他用镜头,见证了长江生态的改善和江豚种群的扩大,还发现了一套江豚出没的规律,不仅成为南京长江水域江豚资料民间最全的持有者之一,更成为江豚观察专业人和江豚保护志愿者。他存储的影像资料吸引了包括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关注。拍摄江豚视频上过中央电视台10多次,江豚精彩照片和视频参加省市区摄影赛荣获20多次大小奖项。
江豚是目前在长江中栖息的唯一鲸类动物,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和“微笑天使”,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从小在长江边长大的武家敏对江豚不算陌生,“小时候在江边玩,常能看到江豚,但那时候不知道这是什么动物,还以为是传说中可怕的‘水鬼’。 ”2007年秋天,武家敏在工作单位的阳台上再次看到久违的江豚,浪花间,几个黑黑的身影唤起了他童年的江水中游泳记忆。这几头“水鬼”究竟是什么动物,武家敏这次想弄个清楚。
长江边的渔民周师傅告诉他,哪有什么“水鬼”,这是“江猪子”。随后,拍了几张照片投稿给扬子晚报,在第二天被发表出来。江猪子学名叫长江江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当时,非常的兴奋。此后,武家敏开始有意关注老下关江面处的江豚。每逢周末就往长江大桥与三桥之间江岸线跑,这一关注就是十五年。
以前在江面上常有出没,它们三五成群,在水中翻滚嬉戏,但当时已很难见到。武家敏萌发了对这种神奇动物的兴趣。他走访渔民,查阅新闻报道后发现,由于长江的密集航运、过度采砂、非法捕捞电鱼、鱼类资源减少等多种因素,那几年江豚的数量急剧减少,面临着灭绝危机。“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有意识地用相机记录长江江豚,定格它们渐行渐远的背影。”
为了更好地保护长江江豚和长江流域生态环境,2014年1月,南京市政府提出对江豚实施保护,当年9月,江苏省政府批准设立南京长江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新建码头、港口码头将受到严格限制,同时,保护区内的渔民也将逐步退出,最终实现在保护区内彻底禁渔。
此后,2015年7月他与6名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南京江豚保护协会,并经南京市民政局注册的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社会团体,大力宣传江豚保护,定期在江边巡查记录,记录下时间气候及看到江豚的数量,建立数据库进行分析。据不完全统计,近8年来,南京近万人直接或间接参与长江江豚保护行动中,仅江豚保护志愿者就达4000多人。
“长江江豚是长江南京段代表性物种之一,南京也是全国仅有的在城市中心江段有野生江豚栖息的城市。南京段原有长江江豚30头左右,如今稳定栖息着一个50多头的江豚种群。为了让更多人关注长江江豚和长江生态保护,扩大南京长江江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愿意和协会江豚保护志愿者一起努力,将长江江豚打造为南京的城市物种名片。”武家敏称。
武家敏还称,现在监测到江豚已是平常事,在南京的江边,特别是潜洲到长江大桥、大胜关长江大桥到江心洲长江大桥、江宁新济洲3片水域,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江豚,并且随着生态环境持续变好、禁捕发挥实效,江豚受到的干扰少了,胆子也大了起来,游玩时离岸边越来越近。
“以前江豚离岸最近也有200米,现在经常能在离岸10米左右看到江豚。”武家敏说,而且以往大桥、夹江甚至秦淮新河入江口等不容易看到江豚的水域,现在也都多次观察到了江豚,而且如今每天都有30多名爱好拍江豚的市民来打卡。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曹卢杰 图片视频由武家敏提供
“大美长江入镜来”随手怕
参与方式
1、征集时间
9月19日至10月10日
2、投稿渠道
(1)扫描海报二维码,经认证后,进入投稿页面,直接上传照片、视频和文字。
(2)登录紫牛新闻客户端,点击首页“活动”频道,进入“大美长江入镜来”专栏即可参与活动。
(3)发送至邮箱:28444150@qq.com。
3、注意事项
(1)投稿要求“图片+文字”或者“视频+文字”或者“图片+视频+文字”,要求有具体地点、文字说明,鼓励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
(2)本次投稿只接受数字照片,作品需为JPG格式,文件大小不低于2M,拍摄设备不限。视频时长3分钟以内为宜,支持横、竖屏格式。作品需为mp4或mov格式,拍摄时注意画面的稳定性和清晰度。
校对 李海慧
编辑 : 郭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