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亮相,节目以“诗画合璧”的全新样态和新颖视角,为观众呈现出一幅赏心悦目的中华文化壮美图景。其中,南博藏品《杂花图卷》经钢琴家郎朗用音乐诠释,带来全新的艺术表达,也带大家走进画家徐渭的别样艺术世界。
让书画“活”起来,听水墨里的交响
节目中,XR、CG、裸眼3D、全息影像等先进科技手段的运用,诗、画、音、舞、剧、曲等艺术形态的融合,辅以电影级别的拍摄与制作,让经典诗画“活起来”。首期节目中,观众将跟随“山间行者”李光复的视角,走入被誉为“宋画第一”的《溪山行旅图》。千年来未曾碰面的画中人,在CG技术还原的墨色山水中得以相遇。
钢琴家郎朗置身明代画家徐渭的《杂花图》卷中,和交响乐队共同奏出一曲数字水墨交响。郎朗说,其实画画跟弹钢琴有相通之处,有呼吸有韵律,这次将水墨画融入音乐之中,“圆了我一个梦”。只见随着音乐的流淌,十三种花草果木、三首中西方经典音乐在黑白琴键与舒展水墨之间交融,呈现出“等量齐观”的自然观。
《杂花图卷》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明代画家徐渭的代表作之一,十米长卷中绘有牡丹、石榴、梅、兰、竹等共计13种花卉蔬果。也是南京博物院18件镇院之宝中唯一的一件书画作品。这幅长卷纵37厘米,横1049厘米。卷首有陈师曾题签“青藤真迹”,卷尾由作者题署“天池山人徐渭戏抹”,并有翁方纲、樊增祥等人的题跋,以及齐白石等人的鉴藏印等,可谓传承有续,是以大写意入画的典范之作。
“有点像看一个展览一样,我们可能很少能在一幅水墨作品中看到这么多我们熟悉的植物,端庄雍容的牡丹,生机勃勃的石榴,浓墨重彩的荷叶,顶天立地的梧桐,灵动可爱的菊花、南瓜、紫薇花,郁郁葱葱的芭蕉,还有最后几笔疾风劲骨勾勒的梅兰竹十三种花草果木,各有姿态,各显风骨。”在节目中,郎朗说,被十余米长的大写意水墨长卷所震撼到,品味的时候,音乐仿佛扑面而来,“当这些花草植物,随着笔墨的浓淡晕染,逐渐在眼前展开,我觉得看到仿佛不是一幅静止画作,而是万物生长的蓬勃,笔走龙蛇的潇洒,甚至听到了水墨里的旋律,那是一段跌宕起伏而又动人心弦的交响。”
等量齐观的自然观,
“赏卷人”解读大写意绘画
几位“赏卷人”还坐下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艺术之美。通过音乐诠释书画,让我们走进了明代画家徐渭的内心世界。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介绍说,这幅画和徐文长的其他作品不同,这幅表达了他对大自然植物的“平等观”。何谓“平等观”?画家术业有专攻,常有几种拿手题材,文人也有自己偏爱的绘画表达,但徐文长画最多是杂花,其中既有文人象征意味的梅兰竹,也有日常生活植物的植入,这种等量齐观的自然观,不分贵贱。
《杂花图卷》充分施展了画家笔墨感觉上的天才,用各种笔法表达不同形态的对象。范迪安说,“这在大写意绘画中也是很难的,中国绘画有比较程式化的一面,但徐文长是超越性,突破性的,就在于他有程式而超越了程式,这里面的笔墨变化,哪怕画几个扁豆,稍湿的笔线一勾染就显率性,梧桐叶的层次叠压关系,还有体量比较大的芭蕉令画作到达高潮,线条块面,舒展更加恣意。”
走入徐渭艺术世界,
产生新的灵魂交融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说,诗穷而后工,徐渭愤世嫉俗、悲天悯人,又挥洒自如,翻江倒海的艺术风格,跟他坎坷的境遇密不可分。徐渭的一生是悲剧式的,他的艺术是宣泄喷涌式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戏剧式的矛盾冲突与跌宕起伏。上天给予了他旷世的天赋与才华,却又十分吝啬的不给他多一点点的幸福。
徐渭是庶出,八岁能文,有神童之誉,才华横溢,却八次应试不中,胸有大志,无奈宦海浮沉,以至精神失常,九死九生,杀妻堕狱,出狱后生活清苦,售书贩画,却知者了了,于贫病中终老一生。是生活的坎坷促成了徐渭性格上的缺陷,亦或是个性的偏执导致了人生的悲剧,似乎上天就是要把他磨炼成一个艺术家,让他把心中的块垒和一肚子的不合时宜统统放进书画中去,墨点、墨块、线条嬉笑怒骂,惟有在素白的纸绢上,他才能尽情的显露自我,用恣肆磅礴、无拘无束的笔墨去完整他的精彩人生。
徐渭的艺术已超越了中国画的题材与技法,进入更高层次的画境,进入了物我合一的圆融之境。内心的情感操纵着、驱使着他手中的画笔,他用炽热的生命在创作,也炙烤着后来者的心灵。《杂花图卷》中,十三种植物一气呵成、气韵相连,展现了传统文化中的洒落磊落,不拘小节,这些中国民族的可贵精神,值得青年人再认识。当音乐响起,经典绘画给艺术创造带来源泉,在新的时代,让大家了解这些经典画卷的同时,艺术家们也创造了新的语言,产生了灵魂的交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徐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