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水中活化石”守卫者危起伟:难忘19年前看到白鲟的最后一眼
2022-08-18 23:12

白鲟讨论量和热度最高的时候,在大约一个月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更新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显示,这类出现于1.5亿年前的物种,已经灭绝。这意味着整个长江生态系统循环里,属于顶级掠食者白鲟的那一环节将永远缺位,而且结果不可逆。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危起伟博士,一直致力于大型濒危鱼类保护。毕业后,他在导师曹文宣的引导下,进入该研究领域,被称作“水中活化石”的守卫者。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危起伟说,“白鲟漂亮得像个女神,它没了,大家都很关心,如果是一条很小的泥鳅呢,还会有那么多人关心吗?”

图片

2002年12月抢救的南京大白鲟


抢救,白鲟

2003年1月24日,世界上最后一条人类视野可见的白鲟,从危起伟手中放生,这一走,它们再也没有回归人类视野。

在这之前,白鲟已经在地球生活了一亿五千万年,熬过了变动剧烈的中生代白垩纪。这种体型可长达7米的“水中老虎”,曾和人有过密切接触的时期。古代中国字画、诗歌,皆可看见白鲟的身影。资料记载,20世纪六七十年代,渔民每年还可以捕到白鲟25吨。

可到了80年代,白鲟的数量慢慢变少了。危起伟见到的第一尾白鲟,已经处于死亡状态,那是1984年,他刚从大学毕业。后来的几年里,他每年都能在江边见到白鲟的尸体,很少遇到活体。如果遇到活体,那一定是受伤的,或是亟须抢救的。

图片

2002年12月抢救的南京大白鲟


2002年12月11日,南京下关潜洲,一名渔民误捕了一尾白鲟,他和团队奋力救治成功后,将这尾“大家伙”引入昆山照顾,人工养殖了29个日夜,但这尾白鲟还是死了。

碍于前车之鉴,2003年1月24日,再次邂逅活体白鲟时,危起伟团队只好选择放生。当时在宜宾,同样是渔民误捕,一尾长达3.52米的雌性白鲟,腹中有卵,重约200多斤,头部腹皱处受伤,但不致命,通体依旧是油光水滑。

图片

2003年1月宜宾抢救白鲟


治好伤后,科研人员用超声波标记,把这尾白鲟妈妈放回长江,希望通过它追踪到它的族群。江面波光粼粼,它扭着尾巴,一溜烟没入水中,不见了踪影。可惜的是,跟踪的船只在第3天触礁,修完船回来,与白鲟链接的超声波信号,再也找不回来。

危起伟说,谁都没想到那会是人类最后一次见到白鲟,“我们一直在找它,我带着队伍找了8年,还是没有找到。”后来人工养殖鲟类的技术走向成熟,却再也没遇到白鲟。

告别,白鲟

危起伟花了很长时间,说服自己接受白鲟已经灭绝的事实。尽管2003年那次意外后,科研团队始终没有寻到白鲟的踪迹,他还抱有一丝希望,特别是那尾腹中带卵的雌性白鲟,他估算下时间,“给它治好了病,还能再活十几年。”

“灭绝的速度太快”是危起伟不能接受的最大理由,他告诉记者:“时间短,太仓促了!从实践角度来说,物种的更替是一个过程,几十万年、几百万年,它都有可能灭绝。”可白鲟明明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活得好好的。

所以在2009年,有专家想要做一个模型宣布白鲟灭绝,危起伟一直不同意。后来IUCN会议上,专家组围绕长江白鲟等十几种鲟鱼物种进行濒危等级再评估,国外专家认为白鲟已经灭绝,他还是有些犹豫。但是2017-2019年,农业农村部支持开展“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调查”专项工作,在长江以20*20km网格式调查三年都没有发现白鲟个体。多次考察均无果的现实,迫使他接受了这一结果。

图片

2019年考察美洲鲟鱼恢复情况


“白鲟可能已于2005年至2010年间灭绝。”2020年1月,危起伟团队在国际期刊《整体环境科学》发布论文,基于野外调查和白鲟误捕记录,推断白鲟已经灭绝。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白鲟在1993年就已功能性灭绝(自然种群无法进行繁殖活动)。

他还在后续的论文里解释道:“我说白鲟灭绝了,不是官宣,我们联合国外同行以及做模型的观测数据和记录得出的这个观点,是我们学术研究的推断和评估。”

这条推导出的灭绝消息,第一次把白鲟推到了大家的关注下。网友们议论纷纷,有人留言说:“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皮肤上漂亮的梅花斑点,是白鲟感受外界猎物和环境的通道,被网友一遍遍地称赞“好漂亮。”

图片

1993年10月危起伟救助的白鲟-宜昌葛洲坝下游艾家河江滩-危起伟拍摄(底片扫描)


2022年7月21日,IUCN更新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正式宣布白鲟灭绝。从此后,长江再无白鲟。这里曾是它们在地球上选择的唯一栖息地,也是在这里,它们与人类告别。

鱼,只是食物吗?

有人好奇,千百年来,数不清的物种从地球消失,白鲟值得铭记的意义在哪里?

图片

1993年10月危起伟救助的白鲟-宜昌葛洲坝下游艾家河江滩-危起伟拍摄(底片扫描)


在危起伟看来,悲剧存在的意义不在于悲剧本身,而在其发出的提醒。世界现存27种鲟鱼,有23种处于濒危状态,“淡水养殖产业支柱的青、草、鲢、鳙四大家鱼,曾是长江里最多的经济鱼类,但如今卵苗发生量已经不足20世纪60年代的10%。”

1994年为了宣传中国珍贵的生物资源,邮电部发行特种邮票《鲟》,全套4枚,分别印刻了鳇、中华鲟、白鲟、达氏鲟的形象。其中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中华鲟,目前自然繁殖已连续中断5年,只有在人为辅助下,才能生育健康的鲟鱼宝宝。他收藏的有一组照片,记录2016年中华鲟人工产卵的现场,天空下着急雨,他和七八名科研同事浸泡在水中,为中华鲟催产了1-3天。

“保护鱼类,我们需要调整的是观念。”危起伟说,提及野生动物,大家脑海中会跳出奔跑的狮子和老虎,从来都不是鱼。很多时候,鱼只被人当作摆在盘子里的一道菜。可它们具有独一无二的生态价值,并不止是一类菜。

图片

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后合影


举例来说,整个长江生态系统里,所有水生生物构成了一个相互牵制、影响的良性循环,不管物种大小,都有它该发挥的作用。每消失一个物种,就会留下一道不可弥补的缺口,久而久之,长江则会处于亚健康状态,亟须调整和改善。

“水质出了问题,人不可能不受影响。”危起伟提到,1950年,长江流域以南的12个省份暴发大肚病,它实质上是一种寄生虫感染病,日本血吸虫通过疫水进入人体内。这类寄生虫本可以被水里的青鱼所遏制,“但生态系统紊乱了,青鱼发展不起来。”

图片

2017年第八届国际鲟鱼研讨会,危起伟介绍长江大保护


他认为,虽然已经全面禁渔,但长江生态问题不会直接消失,“踩一脚刹车,车停下后还有一个前扑的惯性呢。”不过观念到位,事情会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我总说我们不能太过悲观,是因为很多事情要未雨绸缪,早做规划,尽快行动起来。”

就像白鲟养殖技术,2005年左右,科研人员探索出长期养殖野生鲟鱼的方法,如果早一点,那尾白鲟就不用放回长江,这一切会不会发生改变?科研人员所作的努力就是为了避免让如今的悲剧在未来世界再一次重演。

快问快答:

图片

危起伟

S=孙庆云 W=危起伟

S:平时在户外,我们发现了野生鱼类,怎么处理比较合适呢?

W:如果发现大个体的野生鱼类或水生动物,首先需要初步判断是什么鱼或动物,迅速用手机拍照或视频,鱼(动物)最好不要离开水,鳃必须在水里;第二是打电话给110,或给当地渔政部门;一般的野生鱼类,最好的方式就是就地放生。如果是濒危保护鱼类如中华鲟、长江江豚等,可以通过当地的渔政部门联系专业技术人员来救治。

S:了解与野生鱼类相关的科普内容,您推荐哪些方式呢?

W:向当地有关鱼类研究的技术机构或高等院校教授们请教;也可以在一些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专业网站(例如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会)、网络平台上了解。相比对陆生动植物的保护宣传,目前国内对水生生物的保护宣传比较薄弱,亟待加强。

S:保护长江生态,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能做的事情有哪些?

W:目前长江十年禁捕,我们建议不购买、不食用长江野生鱼,发现偷捕者请进行举报。爱护长江,爱护我们的自然河流和湖泊,不向这些天然水域乱扔垃圾。

S:有网友发现有的物种被宣布灭绝后,再次出现了。那么在您看来,白鲟还有“复活”的可能吗?

W:科学上出现的可能性很小!情感上还是需要白鲟再次出现!如果出现了,相信我们有能力将白鲟种群复活!

文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孙庆云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视频剪辑 | 王一萌

面对面系列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