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人生之书,作者于1998年起笔创作,历时22年完成,写作伴随着作者丰富的人生历程,尤其是在古琴领域的探索精进。”近日,郭平长篇小说《广陵散》新书首发式在南京举行,众多文学专家到场,共同探讨书中旨趣。
《广陵散》是一部真正将古琴知识和当代琴人人生经历交织融合的长篇小说。小说以古琴为切入点,通过几位音乐学院学生从青葱的学生时代,到步入职场、进入社会的成长故事,引出几代琴人的历史境遇与现实纠葛,折射出民族国家的价值取向和时代精神的个人投影。
小说融入了很多关于古典文人及精神道统的理解,使小说既是“高山流水”的艺术图景,又是人间烟火的生命图卷,呈现出了在流行文化大行其道的当下,传统文化仍然坚韧,给人希望。
其实,《广陵散》出版之前既已收获诸多好评,并获首届“凤凰文学奖”。
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汪兴国在讲话中对《广陵散》给予了高度评价。“除了题材独特之外,作者的身份也很独特:郭平是教授学者,是琴人,也是作家,他的写作不带有一丝的功利性。”他认为,郭平把丰厚的学养和浓郁的人文情怀不着痕迹地融入了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中,写出了人生的千姿百态,当中涉及老中青三代琴人面临的生存境遇、现实纠葛与人生选择。《广陵散》阔达厚重的时空感和历史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设起了一座桥梁,人们在此得到了精神的洗礼与醒悟。
琴音:奏在世俗和风雅之间
“它不止写古琴,还写了古代音乐、民间音乐、先锋音乐。古典音乐文化、民间音乐文化、市场音乐文化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是一本关于当下音乐文化的集大成著作。”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汪政指出,《广陵散》由古琴而及音乐文化,再切入时代精神,全景式地构筑了当下的社会存在和精神面貌。
“为什么是古琴?”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认为,这是因为古琴在中国礼乐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小说中不是弹琴的人变少了,而是变多了。这时失去的是什么?是古琴所代表的精神的、文化的东西。
这里谈的问题也是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骆冬青观察到的,“雅的东西变俗了”,“琴是中国最高级的音乐,但附庸风雅就很俗气了。唢呐是不是一定很俗?琴是不是一定很雅?未必。”何平进一步认为,从这个层面看,这部小说只有在古典时代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才可能发生,作品的关键是人,随着古琴的变化,一代又一代人在撤离现场。“虽然有些东西必须变,但关键是变的过程中我们正在经历什么?”
琴人:踏上寻道与问道之途
“郭平真正做到了器、人和道这三位一体。”《小说评论》主编王春林说,在这里,器,是古琴;人,是围绕在古琴周围的人;道,表现为文化的理想主义和文化的世俗主义的矛盾冲突。他以故事中的人物为例介绍道:“周明就是痛苦而又坚定的文化理想主义者;像季风就是典型的文化市侩;像徐大可、陆近春属于文化理想主义和文化世俗主义中间摇摆的人物。”
借由琴人,出世与入世的生命选择被作者深深地置于小说世界之中。《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认为,周明代表一种“看得太淡”的出世形象,正如古琴的孤绝之气;徐大可则是一种“看得太重”的入世形象,两个人想在各自的方向之间寻找中间地带的努力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是中庸之道的失败。“它传达给我们还是传统的意味。”
在《雨花》副主编育邦看来,“长清”也对应着一位伟大的琴人——钟鸿秋。他的存在,照见了周明在这个世界的精神镜像:为美为艺术为生活,遗世而独立。它的结局是凄冷的,当周明拿到它时,无论怎么弹都是喑哑之声。
琴道:在最高潮处喑哑
徐大可死了,“长清”哑了。王春林提及的“器、人、道”到了结尾又在“无声”处重新合流。“小说里的每个人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是残缺的。”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东坡认为,人物的生命之弦和鸣琴之弦的混争在这里达到了悲剧性的人琴合一,到高潮处戛然而止。“周明坚守没失去什么,徐大可忙了一生也没有得到什么。”社会万象是动态的,寻求心灵的安化才是恒久和隐性的。获得的时候也是失去的时候,失去中又获得了对生命价值的领悟。
南京大学教授傅元峰再次以琴为喻,“《广陵散》被打谱出来的是灵魂与肉体合体的生命过程。每一个拍子的演奏都在生成一个时空,这是古琴的魅力。但今天弹琴的人都在附庸风雅,所以让琴哑掉,是寂静之声为此发出的力量。”
“《无题》是书里一直流淌的旋律。‘无题’是开放,或是以未完成的方式循环往复下去,所以用无弦弹《无题》。”“无题”和“无弦”又对应着“无人”,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志权分析小说结尾时指出,“知音没了,自己也变了——妥协到连自己都没有了。这是郭平借由周明发出的思考,即与世俗妥协的度的问题。结尾写将有人踏雪而来,无题还在延续,在这样的低谷之中,它仍然在绽放自己的声音。”
琴心:在生活和艺术之中
省作协创研室副主任韩松刚则发现了小说中包含着“儒释道”三种不同的情感和生命理想。儒家方面,体现为友情、爱情和亲情,小说是建立在日常伦理关系的基础上的;道家方面,借由“柔弱、清淡”气质的周明来承载故事,以呈现对生活的原发敏感和追求,展现一种自然而然的生命历程;释家方面,最明显的是徐大可写《竹林寺》。“儒释道在《广陵散》的每一方面、每一层级都有其韵味。”
琴心奏在艺术和生活之中,琴人走在寻道和问道之途,琴音在理想与世俗间变奏,琴道在最高潮处喑哑——“《广陵散》的特别考究,如同它对古琴名曲的诠释,不是毫无节制汩汩滔滔。”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辑王振羽举例说,“作者没有明说余韵因何而怀孕,也没有说她与一姓许的有什么故事发生,但这样的文字处理,还是很有讲究,余音绕梁。”
“我自己没有任何预设的概念。”郭平说,他还是希望过有血肉的人生,对微小的存在有直接的感觉,“我弹琴其实没觉得有什么风雅,我平常都是系着围裙弹琴。什么叫风雅?风雅就是爱和悲悯,并不是干了一件文学的、艺术的事就是风雅。”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见习记者 孙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