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面面观|“马踏飞燕”火出圈,蠢萌人设让文物“活”起来
来源:紫牛新闻
2022-07-02 07:40

近日,继“冰墩墩”、“可达鸭”之后,甘肃博物馆的文创玩偶“马踏飞燕”又火出圈。自从6月中旬上架之后,月销量超过一千单,目前购买仍需等待25天左右。最搞笑的是,还有网友玩起谐音梗,直言玩偶造型是“绿马踏肺炎”,文物“活”起来,二次创作赋予其社交属性,也给传统文化传播带来更多启发。

图片

丑萌“马踏飞燕”卖断货,

还玩谐音梗

“马踏飞燕”玩偶一经推出,因其独特的造型立刻火爆全网。这是一款绿色布玩偶,一匹龇牙咧嘴、没心没肺的绿马踏得很开心,被马踩着的“飞燕”翻着白眼,网红表情包的形象,一下子击中了年轻人的心。网友热评:“谁能拒绝一只大鹏展翅的歪嘴绿马呢?”还有人玩起了谐音梗,直言玩偶造型是“绿马踏肺炎”。

官方平台直接卖断货,“马踏飞燕”的长相一言难尽的丑萌,还“撞脸”《史莱克》中的驴子,却劝不退网友“户均一马”的决心。新订单要等待25天之久,可谓“一马难求”。

据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中心负责人、90后设计师崔又心表示,走红非常意外。“马踏飞燕”玩偶成为新晋流量,朋友圈里8年没联系的小伙伴都跳出来找她求代购。她还透露,除了加班加点踩缝纫机,团队还应网友“催更”开发了钥匙扣和挂件,争取让大家早日实现“一户一马”。

2021年,设计师团队脑洞大开,赋予铜奔马调皮、可爱甚至有点蠢萌的人物性格。将铜奔马的活泼发挥到极致,打造出“神马天团”系列文创。不仅有新晋顶流玩偶,还有翻着白眼的头套,以及大鹏展翅造型的风筝。这些绿马文创组团出道,分别被打上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我想上天的标签。“绿马”不仅创造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推动了文化资源与现代生产生活相融合,也让传统文化得到广泛传播。

图片

“马踏飞燕”背后的国宝,早有自来水

据悉,玩偶创意源于宝铜奔马。“铜奔马”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又名“马踏飞燕”,是我国国宝级文物,也是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的造型奇特,铜马矫健优美,如在空中飞驰,一足超掠飞鸟,表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匠师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铸造工艺。

那“马踏飞燕”这个极具诗意个名字从何而来?甘肃省博物馆研究员、原馆长初世宾先生曾经撰文表示,“马踏飞燕”这个名字是由原甘肃省文化局文物科长王毅命名的。“这批文物在省博物馆初步整理期间,王毅正在省博物馆等候分派工作,我曾亲耳听到他将铜奔马称作“马踏飞燕”。

郭沫若第一眼看到这件铜奔马时,就发出了“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就是拿到世界上去,都是一流的艺术珍品”的感叹。他协调了铜奔马进京展出的事务,铜奔马在京展出后,立刻震动了史学界和考古界,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所以,也有人趁郭沫若是“马踏飞燕”最早的自来水铁粉。

“铜奔马”出土的墓地叫做雷台汉墓,位于甘肃武威。对于“铜奔马”的主人,因为没有墓志铭,因此不能认定它的主人究竟是谁,不过根据专家们的研究,其主人应该是东汉时期武威当地的重要将领。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王琦认为,东汉末年的“破羌将军”张绣最有可能是该墓的墓主。

“开始人们称这件古代艺术品为‘青铜奔马’,也有叫‘马踏飞燕’的。马踏飞燕的称呼既形象又优雅曾被普遍应用,但是研究后发现马足踏的不是燕子,而是龙雀......龙雀是风神,飞行急速,马却踏着它,赛过它,这真是匹天马了。”据报道,“马踏飞燕”的出圈,与中小学课本和高考都曾为其“带货”密不可分,介绍这件文物的文章两次曾出现在小学课本里。

2001年全国高考语文题中,“马踏飞燕”也曾亮相。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题的材料是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张崇宁先生在《文物季刊》1999年第2期发表的《铜奔马正名》一文。这篇文章仅有800多字,设置了4个问题,分值高达12分,再次加深了大家对于“马踏飞燕”这一文物的印象。

图片

更潮更有趣,满足社交属性

采访中,不少文物圈人士对爆款“眼红”不已。此次“马踏飞燕”玩偶风靡全网,当然与其实现传统文化与二次元、卡通、萌态等流行文化的碰撞,与年轻消费者的审美达成高度一致有关。“绿马出行”“铜奔马”文创口罩等,以谐音梗调侃生活缓解压力,不止一次冲上热搜,让网友纷纷感叹博物馆设计用心了。有趣的“绿马”凭借有趣的二次创作,拥有了社交属性。

近年来,为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文创不断结合当代消费者的审美变化和需求偏好。经过网络发酵,从表情包到当下炙手可热的数字藏品,新思路、新点子不断。继故宫文创之后,三星堆博物馆的“金面罩”文创、河南博物馆推出考古盲盒、苏州博物馆的唐寅创意茶泡和文创雪糕等纷纷出圈。人们不再满足于玩偶、笔记本、冰箱贴等,更富含技术含量和创新元素的口红、月饼、手办盲盒、数字藏品等又应运而生,结合消费文化、融合影视综艺,吸引眼球的创意巧思不断。

“耐不住寂寞”的文物打破尘封的记忆,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博圈的“内卷”,给文创工作者带来更多启发,也让“活灵活现”的文物传递的传统文化迸发生机,更潮更有趣。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