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南京市岱山实验小学师生,我们志愿守护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守护历史,守护先贤懿德。”还记得吗,2018年《国家宝藏》节目中,王宇航、张晗、王浩然、徐子妍、李茂、吴雨潼、杨牧涵、孙霈然8位同学铿锵有力的国宝守护誓词,震撼人心。同学们手捧国宝守护印信,与主持人张国立互动,成为国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守护人的画面,传遍大江南北。六一即将来临之际,记者走进南京市雨花台区岱山实验小学,关注其与博物馆相关的课程。
博物馆课程登上《国家宝藏》
每天清晨7点多钟,校长郭卫星便和老师们先后走进校园,开始了一天的工作。郭卫星所在的“岱山实小”,坐落于西善桥街道岱山区域,是一所仅有7年校龄的学校。“数字化时代,教育的定义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教室的边界正在消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呵护孩子们的童真童趣,找回他们的创造性,是岱山实小一直在探索的教育路径。”郭卫星认为,“学会生活”教育方式,寻求的是“润物细无声”效应,倡导“阅读、运动、探索”三种生活方式,希望学生在阅读中成长、在运动中成长、在探索中成长。而博物馆课程就是探索与发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进入第42个年头。岱山实小将教学课程与博物馆资源的深度融合也已实践4年,引发央视《国家宝藏》栏目组关注。编导赴学校深入调研,认为该校的博物馆课程完全符合《国家宝藏》“通过当代校园传播传统历史文化、传承中国文化精髓,弘扬中国文化自信”的宗旨。
记者了解到,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二下午是学生们最期待的时间,南京博物院的教育专员会如期来校给学生授课。每个学期,学校会组织所有学生到南京博物院进行体验式学习,博物院会为学生专门设计专项活动。如“问海”的主题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800年前有关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华光礁一号沉船的故事,重现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与梦想。
“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从来都不是抽象的符号,应该和孩子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岱山实小的博物馆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注重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式上更多采用画一画、做一做、演一演等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比如让学生编演‘图穷匕见’等成语故事、学习汉代盘鼓舞,动手制作线装书、陶器和戏曲中的人物脸谱,体验古代兵器弩机、弓箭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也逐渐由碎片走向结构化。”校长郭卫星如是说。
走进纪念馆沉浸式学党史
此外,学校还开设形象生动的“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课程。“尊敬的李大钊先生:您好!在刚才的课本剧中,我扮演您的女儿李星华。您和一大批共产党员前赴后继、英勇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和富强文明的中国……您为人民利益而死,您的死重于泰山。我一定会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像您一样成为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这是岱山实小六(3)班学生浦安琪写给李大钊的一封信。该班主题班会上,学生们排演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中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审讯,李大钊宁死不屈的一幕。浦安琪朗读这封信时,对党的情感得到升华。
学校德育处朱玲老师介绍,“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课程中,一本普通杂志大小的册子,学生人手一册。小册子图文并茂,除了必要的党史知识,更多的是留白让学生自主探究,要求学生以补充关键信息、简要表达观点、绘制思维导图、拍照举例、讲述感想和实践经历等方式完成学习。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查找整理资料,开展小组讨论,进行深度分析、价值判断、动手制作,甚至走出校园参加实践,把学科能力运用到党史学习中来。
学校还与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携手开办“信仰的力量——雨花英烈精神”小学生品格教育系列课程,实施对象为即将升入五年级的孩子,由家长在暑假期间带着孩子一同开展研究活动,学生需完成一份研究报告。
这个活动的成功之处是,自主研究让“信仰的力量”渗透到了学习和生活中。让同学们领悟到,信仰是“雨花英烈精神”的核心,“雨花英烈精神”代表着一种信念、一种思想、一种意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摄影/朱玲 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