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也是广大青年成就梦想的时代。在共青团江苏省委的指导下,今天扬子晚报推出《档案穿越 百年团史青年说》专题,邀请九位优秀青年代表共读百年团史档案,展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共青团带领广大青年在各个历史时期谱写的青春华章,激励新时代的青年人锤炼本领,在磨砺中增长才干奋发有为。
策划:陈郁 统筹:姜婧仪
记者:张可 刘丽媛 姜婧仪
海报制作:赵岑 视频:王涛
一篇文章见证马克思主义在江苏的早期传播
张闻天在《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上发表的《社会问题》 ( 江苏省档案馆藏)
讲述人:张亚涛 江苏省南京市中医院护士
这份1919 年8月19日出版的《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 因其在第二版发表的《社会问题》一文而载入史册。8月19日至21日,《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连载发表《社会问题》。在这篇文章中,张闻天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观察社会的变迁, 指出袁世凯和北洋军阀废弃民主共和后,中国依旧退回到了封建专制时代。
当马克思主义之光在黑暗的中国大地上初现时,这充满希望的星火便通过张闻天的笔端闪耀于南京。
张亚涛
青年说(张亚涛):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使命。新时代的今天,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必须要铭记历史,弘扬五四精神,坚定不移跟党走。
作为一名临床护士,我会继续秉承:敬佑生命 救死扶伤 甘于奉献 大爱无疆的精神,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和自身素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用心护理每一位患者。在国家需要我的时候,我依然会义不容辞地出发。
百年梅庵:见证“团二大”的召开
“团二大”第一次会议记录档案,中共中央代表毛泽东致祝辞 (东南大学团委提供)
讲述人:王 君 江苏省苏州市公安局姑苏分局团委组织委员
1923年8月20日至2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团二大”)在国立东南大学的梅庵召开。这份珍贵的“团二大”原始档案,现珍藏在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档案清晰地记录了“团二大”第一次会议召开情况,由瞿秋白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报告审查结果,毛泽东同志则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在第一次会议上致祝辞,传达了中共中央和青年共产国际(又称“少年共产国际”)对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未来发展方向的最新指示。
王君
青年说(王君):
作为一名基层公安的共青团干,将团结引领身边青年公安干警,坚守永远跟党走的初心,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积极回应群众期待,为百姓安宁坚定负重前行,给群众更多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百年一曲《国际歌》
《新青年》上刊登的《国际歌》歌谱 (常州三杰纪念馆藏)
讲述人:王彦舒 南京外国语学校高一(8)班团支部书记
1923年6 月15日,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新青年》季刊创刊号上,发表了主编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他是首个将《国际歌》歌词和曲谱配合译出并且在国内公开传唱的人。瞿秋白将自己热切的求索镌刻在曲谱中,留下了一个传承久远的音译词——“英德纳雄纳尔”(今译“英特纳雄耐尔”),让中国劳苦大众能和全世界无产者们同声相和,遥远共鸣。
王彦舒
青年说(王彦舒):
随着国际歌在国内的公开传唱,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火种播撒到广大青年心中,使广大青年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老一辈的革命家为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奉献了全部的青春和热血。作为一名当代青年,应该珍惜这个伟大的时代,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不息。
“青共国际四大”上的一段珍贵影像
张太雷赴莫斯科参加“青共国际四大”的动态影像截图,第二排右三为张太雷 (常州三杰纪念馆藏)
讲述人: 谢发国 中国矿业大学团委书记
1924年7月,青年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简称“青共国际四大”)在莫斯科召开,在人群中有这样一个熟悉的身影,他便是张太雷。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的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青年运动卓越领导人,广州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谢发国
青年说(谢发国):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青年运动的百年历程就是一部广大青年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壮丽史诗。张太雷那“愿化作震碎旧世界的惊雷”的精神和魄力仍在深深地感染着当代青年。矿大共青团会继续用好用活红色资源,讲好讲透团史故事,引导广大团员青年从党的青年运动史中汲取青春力量,培养团员青年成长为能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能源先锋,在新的赶考路上彰显青春作为、展现青春担当,在当代中国书写下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
《中国青年》创刊号文章《对于有志者的三个要求》
《中国青年》创刊号目录 (江苏省档案馆藏)
讲述人:浦卓雅 江苏省红豆集团有限公司团委书记
1923年10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创刊号,发表了该刊主编恽代英创作的《对于有志者的三个要求》。文中写道:“一、每星期至少牺牲六小时,作有益于社会改造的事业。二、每星期至少牺牲六小时作时 事与社会改造理论与办法的研究。三、有收入时至少捐其十分之一作有益于社会改造的事。”
浦卓雅
青年说:(浦卓雅)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朝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作为一名团干部,我将继续发扬好“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不断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团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团员青年先锋模范作用,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为党的事业添砖加瓦。
一张黑胶唱片—— 新安旅行团人小志气大
1937 年的《新安旅行团团歌》黑胶唱片 (江苏省档案馆藏)
讲述人:赵明翔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生
“同学们,别忘了!我们的口号: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我们的家破产了,我们的国遇了盗。听啊!到处是敌人的飞机和大炮。同胞们,别睡觉,把一切民族敌人都打倒!”
这张《新安旅行团团歌》黑胶唱片,1937 年由上海百代公司灌制,田汉作词,张曙作曲,冼星海和声指挥,百代乐队伴奏,但真正的主角是一群小小少年——新安旅行团“全团小先生”。
赵明翔
青年说:(赵明翔)
我们是幸运的一代青年,没有战乱、动荡,而新安旅行团的“小先生”们,他们生在了一个屈辱、不堪的年代,他们也是那个年代我们口中的“00后”“90后”,他们拿出了属于自己的青春担当。所谓“青春”就是“江流不转之精神,屹然独立之气魄”。让我们并肩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人的最好成绩,让我们的青春之花绽放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中国儿童号”飞机
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给泰县姜堰小学的表扬信 [泰州市姜堰区史志办公室(区档案馆)提供]
讲述人:董守鑫 江苏省消防救援总队南通市支队崇川区新城消防救援站消防员
1951 年 7 月底,江苏省泰县姜堰小学收到一封来自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的信函,对姜堰小学倡议捐献“中国儿童号”飞机的活动予以表扬。全文如下:
姜堰小学全体队员同学:
六月六日你们响应“我会三大号召”,发出捐献“中国儿童号飞机”,得到了全国小朋友的热烈响应,造成了轰轰烈烈的爱国捐献运动。这是一个光荣的行动,是毛泽东时代儿童应有的行动,是值得表扬的。
希你们继续以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教育自己,努力培养自己,成为新中国优秀的接班人。致以
敬礼
中国抗美援朝总会
一九五一·七月廿日
董守鑫
青年说:(董守鑫)
青年是社会中具备蓬勃活力的力量,我将保持“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不断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救援方法。具备过硬的素质能力,在努力奉献中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田野上的芳华:江苏青年志愿垦荒队
《关于青年要求组织青年志愿垦荒队的报告》 (江苏省档案馆藏)
讲述人:邵青林 江苏省靖江市179志愿者协会志愿者
“最近我们收到许多青年要求到边疆去垦荒的来信…… 一般青年要求垦荒的决心很大。有的还随信寄来决心书、保证书、证明文件、毕业证书、户口履历表、体格检查表等。”
这是 1955 年 10 月 13 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江苏省委员会向中共江苏省委、团中央作的《关于青年要求组织青年志愿垦荒队的报告》中的内容。文中还提道:“到底是什么样的背景下,促成了这么多青年如此大的决心,要去边疆垦荒呢?”这份档案见证了 20 世纪 50 年代那个全民投身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和建设的激情岁月。
邵青林
青年说:(邵青林)
新的时代,新的时期必定由我们新的青年来创造。但是,往日的历史要时刻铭记。它们犹如一部电影,记录了中华民族永垂不朽的奋斗历程,谱写了他们那一代的热血青年的奋斗历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让青春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
“我们爱科学”:一份响亮全国的倡议
1979 年 3 月 21 日《中国少年报》刊登的倡议 (共青团常州市委提供)
讲述人:卢林芃 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
1978 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强调,“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 并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这也预示着科学的春天来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口号很快传遍大江南北。
1979 年 3 月 21 日,《中国少年报》刊登了一个面向全国小朋友的倡议——都来参加“我们爱科学”活动。而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倡议,源于常州市一所小学的少先队。
卢林芃
青年说:(卢林芃)
“五四精神”流传至今,号召当代青年“承使命、挑重担”的跨历史接力。“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希望青春少年紧抓机遇,在强国新征程上敢为人先。捧一腔科研热血矢志解决“卡脖子”科技问题,将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紧密结合,为中华民族自立于天地寰宇之间贡献创造之力。
校对 李海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