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正看着历史剧呢,群臣上朝,一呼百应,这阵仗倒是做的不错,但这网友弹幕好像有点不同意见啊,仔细一看,原来有网友提出质疑,这群臣的手上的笏板怕不是又拿反了。历史剧出了道具纰漏可不应该,那么历史上这笏板到底是怎么个用法?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红楼梦》里说笏就是古代官员们上朝时拿的狭长的板子。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笏的可不止是臣子,皇帝也有。这笏板具体是什么规格,汉代的《礼记•玉藻》中给出了相当详尽的说明。先说材质,皇帝的笏是玉石材质,诸侯则用象牙材质,大夫的笏用竹子制作,下面用鲛鱼皮做装饰,士的笏同样也是竹子,不过下面就是用象牙镶嵌做装饰了。
再来说说这上朝时笏得怎么用,诸侯、士大夫朝见天子、参加射礼的时候,笏都不能离身,尤其是臣子要去朝见皇帝的时候,先得把手洗洗干净了再能把笏板插进腰带,带着去上朝。在《礼记》也说明了,最初笏是当做记事用的,自己跟皇帝说的话用笏板打个小纸条,皇帝说的话也在笏板上记好了避免遗漏,不过西汉以后,造纸术就普及开来了,笏板虽然还在使用,不过其区别尊卑的功能就大于记事功能了。此后的历朝历代,笏板的材质、规格都有所变,不变的是以笏板区别官阶,直到清朝,笏板才被废除不用。
至于网友争论的这笏板到底应该大头朝上还是小头朝上的问题,咱们还是先回到《礼记•玉藻》,看看笏板的尺寸,不同人用的笏板其实形制还不太一样,笏的长度都是二尺六寸,中间宽三存,但是天子和诸侯的笏上部是逐渐削减六分之一,大夫和士的则是上下两端都要逐渐削减六分之一,按照《礼记》的说法,上宽下窄的笏那还不是谁都能拿着用的。
不过史书上也确没有明确的说臣子一般都怎么拿笏,从现遗存的笏板文物上看,也有笏板上留存的文字从阅读顺序是从窄头到宽头,而今道教中手持笏板也大多依循着窄头朝上的习惯。由此看来,网友所言倒也不是全无道理呢。
拍摄:朱信智
后期:沈昭
文案: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