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林妹妹意外上了热搜,跟“发疯文学”扯在一起,质疑声不少,“为什么要把你们发的疯安在林黛玉身上”,能不能别毁经典?但也有人觉得“林黛玉发疯文学太好用”。
网文界擅长玩梗狂欢,兴起过废话文学、咯噔文学,“发疯文学”在网友看来是一种快乐又实用的文体,发一大段疯狂的废话很解压,能让对方知道面对的是一个疯子,最好谨慎一些。来感受一下——“想到你不处理退款,嚎叫又没有地方嚎叫,我在乎我在乎极了!我也不是不能跟着买其他东西,可是午夜梦回想到你不退款我心里的怨气一下子就上来了,好狠的心呐!好狠的心呐!”听起来很疯狂?但吐槽和情绪发泄带来减压,据说还很实用,有人靠“发癫”,让客服连夜发货;还有人靠“发癫”,成功追回了纠缠已久的退款。
当这样的“发疯文学”跟林黛玉的人设相结合,竟碰撞出灵感的火花。“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这般敷衍。”“这怕不是又被哪位妹妹绊住了,竟不理人了。”“横竖就拿那么一点工资,还要24小时使唤人了。”“你要是这般颠三倒四调休放假,倒不如直接不放假的好,显得我无理取闹了些。”“呦,这会子连跪累了,方想起我来了,我就知道,要不是队友下线了,哪想到我这个薄命苦心人儿。”不知道林妹妹穿越到现代,吐槽起来是不是就是这口吻,人设上倒是有些对应的。宝姐姐评价颦儿的话拿来倒是应景,网友学“颦丫头的一张嘴啊,叫人恨也不是,爱也不是”。
这“病西施”本就是大观园里聪慧过人、敏感多心的“怼人第一名”,既博览群书又内心叛逆,孤标傲世又敏感多情,面对现实的无力感,让她善用诗词来宣泄悲剧内核,虽身处旧时代,身上却拥有独立女性的思想萌芽。
有网友担心,随意网络造梗会带偏黛玉人设,令人物茶里茶气。从人物形象到服饰美食,堪称说不尽的《红楼梦》,网友把黛玉拿出来说事儿,也可以想见,经典名著在大家心目中的话题度和热搜体质。
网络狂欢的背后,是网友的人怀旧情结与新发现的双重作用,往往投射在拥有“互联网魅力”的鲜明人物形象身上。比如甄嬛、华妃就这样打开了跟年轻人对话的窗口,造梗创意不绝,体现互联网生命力,常年活跃在热搜。林黛玉也是很多UP主二创的重要对象,他们关注林黛玉的个性特点,包括表达风格、神态变化、动作特点等,“林黛玉怼人合集”“林黛玉在剧里笑了90多次”等视频就传播广泛。
但需要厘清的是,和日常用语的直抒胸臆相比,林黛玉式语录拿捏其温柔与娇嗔,要把林黛玉式“发疯文学”运用到位,离不开对这个人物的人物性格和说话方式的精准把握。读不透《红楼梦》东施效颦,照着猫画不好老虎,也确实容易把经典带偏。使用林黛玉文体表达情绪、制造热梗,探寻表达符号所承载的个人性格,不能违背文化审美趣味。
当然,把所谓“林黛玉发疯文学”说成是某种“文学”言重了。如语言学家所说,这属于“仿拟”修辞,是一种“说话”方式,或者说,是一种“造句”方式,即按照已有的语言形式,临时造出新的语言形式。 “不管是知音体、甄嬛体还是黛玉体,都是一种积极的话语方式,不必有什么苛责。”而且说白了,发疯之中蕴含网络时代的真实情感,为表达提供出口,这种“调侃式”的自我情绪表达,在当下网络语境中具有一定疗愈作用。
端庄大方、既有出身又有家财的薛宝钗善于收买人心、精通人情世故一向被认为是人生赢家,可偏偏是嘴尖矛长的林黛玉赢得了宝玉的心。其实网友选择黛玉的说话方式“发疯”,不能不说是经典文化的影响深远。一枝红杏出墙来,如果说黛玉是曹雪芹隐喻贾府深院里的打破世俗的精神世界,那么薛宝钗就代表现实世界中的智慧生存之道。其实步步留心的黛玉也是深谙生存哲学的,或许她的可贵之处就在于,知世故而不世故,历圆滑而留天真。《红楼梦》的人情练达、社会哲学在不同时期也启发人们全新的带入感。玩梗顺便也重温经典,应有更多新收获。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