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就是耐得住寂寞,要熬一段时间,熬过这段时间就会越来越好——李小鹏
年轻人“回流”的乡村⑤
李小鹏正在直播介绍多肉,妻子帮忙打包
“大家看一下,这棵是巫毒多肉,是嫁接的。如果你们喜欢的话,800米(直播行业语,意思为元)带走,如果你们寄养的花,可以给你们放在地上,落地生根……”春节期间,在宿迁市宿城区耿车镇红卫村的博雅多肉园里,1986年出生的李小鹏拿着一部手机,打开直播,对着面前一排排多肉吆喝着,他的妻子邱园园在旁边忙着打包发货。
这几天,李小鹏每天直播三四个小时,每天收入能有七八千元左右。
1.试水直播,半个月才卖出了一株多肉
李小鹏是土生土长的区城区耿车镇人。由于耿车离宿迁市区比较近,前些年,很多年轻人选择了到城里就业谋生,李小鹏也不例外。
他当过兵,退伍后回到家乡,在城里找了一份保安的工作。“那时还是个小伙子,总想着要找个正式的工作,有个稳定的收入。”李小鹏笑着解释当初的选择。两年前,李小鹏回到了耿车镇红卫村,开始了直播销售多肉。
李小鹏介绍初次尝试直播售卖多肉
“当时家乡多肉产业得到政府扶持,发展比较快。我就想,有人在网上卖衣服什么的,我就感觉多肉也可以在网上直播销售。”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李小鹏开始了抖音直播销售多肉。
直播说起来容易,但是吸引粉丝关注,并把多肉卖出去,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开始,也有人进来,就是那种看看就走的,什么也不买,我们叫做‘流量客’。”李小鹏说,这些人就像随意逛街的顾客,并没有什么购买欲望,因此直播间里不时有人进出,也就几个人,多的十几个人。
万事开头难。李小鹏每天一有空就拿起手机,把镜头对准多肉,不停地说着,一说就是好几个小时。闲暇的时候,李小鹏开始研究多肉,从多肉的品种到植株的年龄、习性等等。
就这样,持续了半个月左右,李小鹏终于卖出了第一株多肉,他至今记得当时自己的心情,“当时卖的价格比较低,比正常的低了几十元吧,也就赚了50元,但感觉特别激动,特别开心。”
直播卖出了第一单,几天之后,更大的惊喜在等着李小鹏。
2.外省大棚主纷纷邀请他跨省直播带货
由于李小鹏第一单多肉卖得比较便宜,而且货物也不错,这个买家把李小鹏的直播间链接分享到了自己的多肉好友群里。几天之后,李小鹏的直播间一下子涌进了很多人,“他们觉得我的多肉便宜,颜值也高,就有很多人过来买。”
那一天晚上,李小鹏从晚上9点一直播到次日凌晨2点。“人太多,热度比较高,我最后有点受不了了,只好强行下播。”这一次直播,李小鹏直播卖出了3000元左右的多肉。
随着李小鹏对直播技巧的掌握,再加上他对多肉越来越熟悉,他的粉丝也慢慢多了起来,销售额开始逐步上升。目前,他正常一天收入在两三千元。
由于在多肉直播这一块有了一定的行业影响,河北、云南等地的一些大棚主主动邀请李小鹏过去直播带货。
“直播是个很好的选择!按照老人的说法,风不打头雨不打脸的,只需要一部手机一张嘴,你只要懂得花,你就可以卖出去。”李小鹏说,他觉得直播很有前景,是个不错的职业选择,再加上地方政府的扶持力度比较大,所以他选择留了在家乡。他坦言,如果没有直播,没有多肉这个产业,自己很可能会离开家乡,另谋出路。
3 .他的直播感悟:“要耐得住寂寞”
看着李小鹏直播获得了成功,当地有二十多个年轻人跟着他做起了直播,收入高的一年达到40多万。而博雅园艺也成了直播基地,入驻主播26人,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左右。
其实,直播基地的主播们和多肉基本没有任何的隶属关系,他(她)们来自周边乡村,甚至有的来自外地,拿着一部手机来到多肉园,以多肉园的多肉为货源,可以售卖任何一株可多肉,付给基地批发价后,每卖出一株,除去批发价,所得的利润就是自己的,然后自己包装自己发货。
“也就是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多肉通过主播们直接卖到网友手中。以前是批发拿货,到手后零售,现在是把这个环节省掉了,基地所有的多肉都是货源,直播们直接卖货,卖出后直接拿货发货。”李小鹏解释说。
做了两年多的直播,李小鹏最深的体会,就是一个字“熬”,“关键就是耐得住寂寞,要熬一段时间,熬过这段时间就会越来越好。”
在耿车镇,像李小鹏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城市回到田野里,他们把手机作为新的农具,以一种新的网络经济模式,创造出新的价值价值,而他们也在这种创造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让广袤的乡村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据耿车镇宣传委员倪李介绍,目前全镇的网络直播主要集中在多肉和家具产业,多以年轻人为主,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从城里“回流”的年轻人。“随着越来越多的在外年轻人回来了,我们也因势利导,从资金、场地等方面为他们提供了配套的政策服务,让他们在农村这个广阔的空间里施展才华,大有可为。”
作者:紫牛新闻记者 高峰 通讯员 焦蔚
编辑:王梦航
责编:刘璞
编辑 :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