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视频)
2022年是农历壬寅年,俗称虎年,“虎”在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含义是刚勇威猛、驱凶避邪、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是扶正镇邪的保护神。
自古以来,虎以威风凛凛的形象,象征威严、正义、勇猛。在民间习俗中,虎被尊崇为瑞兽,而虎与“福”“富”谐音,更是寓意福运临门,富贵盈门。虎年即将到来,虎年赏虎,虎虎生威。新春临近,不妨用徐州沛县的“封侯虎”开启“虎虎生威”的新年。
“封侯虎”与虎年
徐州沛县的“封侯虎”注重以纹饰修饰全身,不单虎头、虎身,即便是四足也有着各种不同的纹饰。传统的封侯虎额头多有“王”字及象征连年如意的莲花纹饰;脸部纹饰多为象征女性的钱贯纹和乳钉纨鼻部为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纹饰;眉毛则为象征富贵平安的牡丹纹饰;耳为预兆吉祥喜庆且五福临门的五瓣梅花纹饰;嘴分方形开口有利齿和闭合嘴角有彩色胡须两种,一般无纹饰;足部多寓意子孙仕途畅达的桂花纹饰。即使是尾巴上的纹饰也很有讲究,多装饰成艾叶形状,寓意保佑家人健康。
到了今天, “封侯虎”系列色彩各异,不再单纯使用大红为底色,而是越来越多的加入其他元素于其中,比如明黄、葱绿、赤金甚至是带有图案的组合色系。为这一流传久远的布玩具注入了当代审美意识,呈现出新的活力,更使得新一代的“封侯虎”艳丽却不俗,对比鲜明却不乱,既有乡土气息又不失雅观精致,彰显了民间艺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以及与时俱进的思想。
“封侯虎”与刘邦
布老虎作为中国一种传统工艺品,流传广泛,品种繁多。徐州沛县的封侯虎的由来,与汉高祖刘邦有着深厚的渊源。
据史料载,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大封诸侯,受封的沛县籍诸侯多达23位,其中安国侯王陵、绛侯周勃和颍阴侯灌婴三位诸侯居住在安国镇方圆五里之内,有“五里三诸侯”之称。自此,沛县人便把对子孙后代成为虎将的愿望承载在布老虎上,将它们称为“封侯虎”。
据《沛县志》载: “沛人尚武力,挟意气”, “民喜佩剑以自卫”。这种尚武传统使得沛人对新生命的期盼寄寓勇猛无畏的虎身。孩子出生6-12天送虎,寓意孩子健康成长,早日学成“封侯”,为国尽忠。在沛县,人们称之为“送粥米’’,孩子的外婆、姨母、姑妈等长辈在接到“报喜”后,在家开始为孩子缝制“封侯虎、虎头鞋、虎头帽、虎头枕”等用品,一般选用大红色,象征着喜庆、吉祥,祝愿孩子能健康成长,将来必定像沛籍的诸侯一样报效国家,飞黄腾达。
时至今日, “封侯虎”己成为沛县布老虎的统称,下分很多种类,造型各异,寄寓也不同,沛人送礼也不仅仅是单一的一只封侯虎,更是延续到了一系列的“封侯虎”,沛县封侯虎主要分布在沛县安国镇部分村庄,沛城镇等地。
三诸侯的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而封侯虎的制作工艺也在这里代代相传。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封侯虎的第五代传人,张振华更是将其发扬光大。由他制作的封侯虎曾被誉为“大汉卡通——最美的中国卡通”,在第四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上获得“中国民间文化珍贵艺术品”“外国使节最喜爱的民间文化品牌”大奖。
“封侯虎”掀起传承非遗新国潮
张振华1972年出生于安国镇蔡家村,8岁便跟母亲学做封侯虎,看似一只简单的布老虎,需要通过剪、缝、扎、绣、粘、贴、画等一系列工艺才能完成。他的技艺娴熟之后,对封侯虎的制作进行了改良、创新,把现实中的虎和理想化的虎交融在一起,具有人的性格,饱含人的感情,最终形成了头大、眼大、嘴巴大、肚子小“三大一小”的特征,显得憨态可掬,可爱迷人。
封侯虎不仅颜色鲜艳,外观漂亮,还非常实用,有虎头帽、虎头鞋、老虎枕、虎挂件、虎玩具等。戴上虎头帽,象征孩子像头戴虎头盔甲的将士一样勇敢威猛,穿上虎头鞋,两只虎眼在鞋子正前方,寓意孩子一生看清路,走正道。
小小一只封侯虎,蕴藏着一个民族的勤劳、勇敢和智慧,传递着人们之间的质朴情感,也激励着沛县人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斩荆除棘、勇往直前。如今 ,封侯虎作为市级非遗保护项目走进了沛县小学校园。
在沛县泗水小学的“封侯虎”课堂上,记者看到同学们在张方正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剪、缝、贴,用红布做成头大、眼大、嘴巴大、肚子小的吉祥纳福物——封侯虎。学校以“封侯虎”为课题开展课程已经有20余年,制作封侯虎可以让孩子们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亲身感受到家乡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
“沛县封侯虎”课程是沛县泗水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振华主持开发的一项重要成果,作为“沛县封侯虎”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代文化传人,他在“封侯虎”课程开发的基础上,提出了“手艺教育”的主张。
张振华认为,“虎,有很多寓意,比如龙腾虎跃、虎虎生威,最重要的是提醒人要有精气神,做好自己。在虎年,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昂扬向上的精神和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