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江苏作家笔下的科幻世界有多“超现代”
2021-11-20 19:21

 据媒体报道,11月19日,第32届中国科幻银河奖公布获奖名单。作家天瑞说符凭借《我们生活在南京》斩获“最佳网络科幻小说奖”。自科幻小说进入中国以来,江苏南京站在该类小说叙事中的“C位”并不多见。

上海是科幻故事最常发生地

百余年前,中国科幻小说在上海起步。那时代的科幻小说也大多会把故事发生地设置在上海。

如1910年,江苏青浦人陆士谔出版小说《新中国》,在小说中,未来的上海高楼林立,人民广场(跑马场)建起了拥有“十二万个座位”的“新上海舞台”,人们可以随时乘坐“空行自由车”,穿着“水行鞋”就能安然地在湖上行走,“橡皮包甲”的兵舰坚不可摧,没有任何国家敢来挑衅,上海交大(南洋公学)变成了综合性大学,共有近三万名学生,中国所有的高校都有了外国留学生前来求学,汉语成为“现在全世界文字势力最大”的语言文字……

上海是中国科幻作品的“常客”,影视剧也不例外,前两年上映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上海城市地标的影像曾引起热议,《上海堡垒》则干脆直接将故事发生地直接搬到了上海。

图片

为何是上海?科幻小说研究学者任冬梅在2019年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谈过这个问题,她认为,当时的上海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它处在传统与现代、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前沿。西方先进的器物最早传到上海,晚清民初,公园里都能见到热气球,上海人也最早接触到了电灯、电话、自行车。这些都激发了人们对未来科技的巨大想象。

也有学者从另一方面解读这一问题:科幻小说属于通俗文学中的一类,它是一种消费性阅读,需要有一个成熟的读者群体来作为消费市场,而在当时的上海,存在着一个相对成熟、稳定,且数量可观的“市民读者群体”。民国时期上海市民识字率肯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很多人都是白天有一份普通的工作,在业余时间则需要一定的休闲文化产品来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报刊杂志、电影戏曲都是他们的日常所好。而科幻小说正是填补其阅读需求的小说类型之一,因此在晚清民国时期的上海,科幻小说在报刊杂志上连载,之后又纷纷结集成单行本出版。民国时期的上海成为中国科幻小说最为集中的城市。

而将故事发生地设置在上海,也是考虑到读者群体主要是在上海,更让人有“代入感”。

江苏籍科幻小说作家有哪些

虽然江苏在近代科幻小说中很少站在“C位”,但论起科幻作家群体,江苏籍作家却人才辈出,写出不少具有时代影响的作品。

1905年,江苏常熟作家徐念慈发表了《新法螺先生谭》。这是一部经典著作,至今仍被文学史研究者探讨。在这本书的前言中,他说,我的朋友天笑生把所译《法螺先生》前后两卷给我看,我“读之,惊其诡异”、“津津不倦”,于是来个“东施效颦”,“不揣简陋,附诸篇末”,自称是“新法螺先生”。“天笑生”,即著名作家包天笑,江苏苏州人。

在这部作品中,新法螺上天入地,由喜马拉雅山之最高峰直入地底,再由地底跃入太空,登上太阳、水星、金星,考察种种稀有事物,接着由空中降落至海上的战斗舰归航中国,最后回到上海。根据这次旅行中所掌握的动物磁气学,他发明了一种万能的脑电,比现在的电脑还要优胜百倍,这种脑电可发光、传声、发热。利用这一发明,新法螺先生实现了他所能设想到的理想境界。

徐念慈生于1874年,喜爱科学,懂外文,思想敏锐,很早就对著译科幻小说发生兴趣。他与曾朴(《孽海花》作者)、丁祖荫等人志趣相投,曾一同组织学社,营办学校。1905年《小说林》创刊后,他任编辑,常常刊登国外科幻小说。可天不假年,1908年6月便因病去世。

也就是在他去世的这一年,推荐他读《法螺先生》的包天笑也发表了科幻小说《世界末日记》,这篇小说通过人们的演讲描写了人类在面临世界毁灭时的种种心态。

1909年,江苏武进作家许指严发表小说《电世界》。小说发生的时间被设置在2009年至2210年间。在2009年,欧威国派出“拿破仑第十”空中舰队来征服东方,电学大家黄震球挺身而出,他凭借着“电翅”飞翔,靠“电气枪”,单枪匹马将敌人全部消灭,从此建成大同世界。他还将南极洲的黄金用“空中电车”搬到伊朗高原,铸成金币,彻底解决世界贫穷问题。

图片

许指严

如同徐念慈笔下的“脑电”,许指严笔下的“电”也是无所不能。2210年正月初一,黄震球率领人类移民海底。但他目睹人类之恶行愈演愈烈,黯然萌生寻求他方乐土之意,于是制造“空气电球”,告别地球而独自“进取太白星”去了。

1917年,扬州作家毕倚虹发表小说《未来之上海》。小说从1916年写起,这一年的故事主角因海难漂流到了一个海岛上,等他获救回乡(上海),没想到此时却已经是2016年了。小说主要写了2016年上海的景象。这时候的上海,科技依然发达,有可以将人单独升上半空的“自由升降机”,有飞艇,地底下行驶着无人售票的地底电车,其他还有“电鞋”、“电枪”、“电弹”、“电罗”、“镍衣”等等先进的科技发明。

1941年,江苏宜兴人周楞伽写了《月球旅行记》。描写两个地球人在月球上的遭遇。当时月球世界的雄城与梦城之间正在进行战争,他们与月球人“朋一零一”一起逃到了“悬空岛”,在那儿见到了月球世界的先进科技文明,如空中有轨汽车、3D立体电影等。最后是金星出兵干预才终止这场月球世界的战争。

站在今天,再回头看看他们的科幻作品,会发现他们的很多幻想已经成为现实,比如“地铁”,比如“电梯”。

他们并不以科幻小说写作为主业

再来看看这些江苏籍作家,当时发表作品时大多身在上海。晚清民国时,上海因为相对发达的经济条件和城市环境而吸引了不少文人,其中又以江苏、浙江两地居多。毕竟从明清以来,苏浙一带就是文化繁盛之地,是才子辈出的地方。而上海与苏浙两地之间又有着交通的便利,在上海从事文学创作的江苏籍作家特别多,人数多,写得自然也多。所以,在探究晚清民国时期的科幻小说作家群体时,常见江苏籍作家也就不奇怪了。

当时科幻小说不登大雅之堂,许多作家认为是游戏文字,甚至作品出版,也不好意思署自己的真名。以上所说这些江苏籍作家,虽都著作等身,也并不专攻科幻小说。

徐念慈以翻译和编辑为业,还在上海各校兼课。

许指严为当时的掌故大家,《十叶野闻》、《南巡秘记》现在仍在出版刊行。他杜撰的《石达开日记》,当年销路很不错。他曾执教于上海的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之前身),文坛名家李定夷、赵苕狂等皆为其高足。

毕倚虹为著名小说家,包天笑在上海创办《妇女时报》,曾发表“杨芬若女士”的诗稿。待作者来领取稿酬时,才发现“杨芬若女士”是男性,名毕倚虹。两人相谈之下,遂成莫逆。毕倚虹以写社会小说见长,《黑暗上海》被认为可与《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并传。

图片

毕倚虹作品,孔夫子网上还有售卖

周楞伽是中国古典文学学者,十多岁时因病耳聋,是一位自学成才者。他出道很早,一生作品,包括小说、儿童文学、学术论文以及有关古籍校点等,超过一千万字,是丰产作家兼编辑。他十分看不上名作家苏青,曾给予恶评。

《我们生活在南京》讲述了一个生活在2019年南京市的高三男生,通过无线电台偶然联系上了一个生活在2040年同一地理位置的女生,二人共同面对末日天灾的求生故事。这是一个典型的以“末日天灾”为主题的科幻作品。这个题材在近代的中国科幻小说中也有所表现。如上文提到的包天笑的科幻小说《世界末日记》,但与《我们生活在南京》相比,包天笑的这本小说非常的不“硬核”,虽然故事主人公也在讨论如何才能打开人类生存之路,但就在众人还在滔滔不绝的讨论之际,月亮瞬时撞上了地球,人类毁灭。《世界末日记》更像是披着科幻小说外衣的哲学小说,它表现得更多的是面对“末日天灾”下人们的各种焦虑、悲苦的心理,以及对各种“空谈”的讽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

校对 苏云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