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旅消费热力榜出炉! 南京小西湖成老城南“新地标”
2021-09-25 07:55

  江苏文旅消费人气打卡地

  国字号“新地标”——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老”城南“新”延续 ——南京小西湖文化街区项目

  “畅而美”旅游目的地——连云港大花果山景区

  “江南第一渡”——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

  “讲好吴地万年文化故事”——苏州吴文化博物馆

  “中国郁金香第一花海”——盐城大丰荷兰花海

  洪泽湖畔,千年风雅——蒋坝河工风情小镇

  “江南名士第一巷"——常州青果巷

  “水、绿、古、文、秀”——大洋湾生态旅游景区

  万亩荷花“映日别样红”——金湖荷花荡景区

  作为第三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的两大主题论坛之一,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江苏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江苏省体育局、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苏州市人民政府主办,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承办的第三届大运河城市文旅消费论坛24日在苏州举行。论坛上,“江苏文旅消费热力榜”发布。榜单从“人气”“创新”“场景”三大维度,评选出今年江苏文旅消费的“宠儿”。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大家爱去哪些景点打卡?

  本届论坛挖掘运河沿线文旅消费新引擎、新亮点,广泛征集具有示范性和代表性的文旅融合消费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发布了《2020—2021年度江苏文旅消费热力榜》。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南京小西湖文化街区项目、连云港大花果山景区、镇江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等10个项目获评“江苏文旅消费人气打卡地”。

  “惠游溧阳”系列消费券精准刺激文旅复苏、无锡玉祁青城导社纪念馆打造党史学习教育“红色地标”、苏州姑苏区吴门桥街道横塘驿站项目、常熟红豆山庄景区打造“一站式”旅游度假产品等10个项目获评“江苏文旅消费创新案例”;溧水无想水镇城隍文化街区项目、华侨城·运河汇项目、梅钢工业旅游区、“运河十景·吴门望亭”提升项目、常熟红豆山庄景区打造“一站式”旅游度假产品等10个项目获评“江苏文旅消费新场景”。

  怎样为城市文旅“引流”?

  榜单中,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作为国字号“新地标”入选。在题为《景观 体验 遗产活化——文旅融合下的博物馆与城市》的演讲中,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提出:一座好的博物馆既是公共文化客厅,也是旅游目的地,为一座城市的文旅融合“引流”。中运博的魅力从何而来?郑晶表示,作为新建博物馆,中运博馆藏文物并不是十分丰厚,但也为提升观众体验提供了探索空间。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不仅是展览空间,还是文化空间、旅游空间、休闲空间以及购物空间。线上线下多维度的宣传引流,更多的文化场景也给年轻人在博物馆内创造了更多的社交资本,融媒体、自媒体的传播也造就了诸多“网红打卡点”。

  如何让老城焕发新活力?

  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尽量保留既有建筑,在守护城市记忆的同时,让老城焕发新活力?作为南京22个历史风貌区之一,小西湖片区承载着南京老城南的历史记忆。在这些“新地标”中,就有“老建筑”重构新风貌,全新打造出的热门打卡地。比如,南京小西湖文化街区、“一条青果巷,半部常州史”的常州青果巷。就南京项目而言,《“老”城南“新”延续 ——南京小西湖文化街区项目》引人注目,它被视为“老”城南“新的”延续。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小西湖历史风貌区地处南京老城南核心区域,但历经沧桑后的面目全非,曾一度“沦”为老旧棚户区。

  在改造中,小西湖文化街区并非“大拆大建”“推倒重建”,而是保留了传统老城空间格局和肌理的同时,实现“共生院落”。江苏省勘测设计行业协会城市建筑再生工作委员会秘书董亦楠以两组四合院公房为例,改造前的建筑质量较差,破烂不堪。改造中,除沿街两户承租人外,大多数居民自愿搬迁。设计师们尊重留下来居民的意愿,帮他们改造了住房条件,增加了厨房、卫生间和阁楼。在小西湖片区更新中,还设置了口袋公园、剧本杀、欢乐茶馆、创意西餐厅、24小时书吧等充满青春活力的空间,使得整个街区更有魅力和创意,吸引了更多游客和年轻人纷至沓来。

  如今居民的居住环境提升了,原汁原味的老城南建筑、老街巷肌理和那份城市烟火气,也被保留下来。独具思想的艺术展馆与悬挂晾晒的腊味,一墙之隔;新潮极简的网红店铺和白墙黑瓦的古建筑,隔街相望。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花了6年的时间,大概完成了小西湖片区三分之一面积的更新,还有大量工作等待后续完成,包括对历史遗址和景观的重塑。 “网红不是我们做这个项目的初衷,我们更多还是做历史文化传承,居民生活的改善,并通过适当引入业态来激活街区。” 接受采访时,董亦楠说,“我们下一阶段的重点会放在这些老百姓自宅的改造上,提高他们生活的品质。”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