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一颗处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闪耀太空的小行星有了美丽的名字——“南师大星”。2021年9月10日是 南京师范大学119岁生日,“南师大星”命名暨南京师范大学与中科院南京分院、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合作签约仪式在校庆纪念活动现场举行。
2009年3月25日,“南师大星”由紫金山天文台科学家在盱眙天文观测站通过近地天体望远镜发现,后续得到了卡塔琳娜巡天计划、奥塔米拉天文台、泛星计划、莱蒙山巡天等的多次观测证实,并进一步计算出她的精确轨道,符合国际上新小行星获永久编号所需的条件。国际小行星中心 于2009年6月给予216446号永久编号,并确认紫金山天文台拥有该天体的发现命名权。2019年10月紫金山天文台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提名将216446号小行星命名为“南师大星”,于2021年7月4日正式通过国际批复。从此,南京师范大学的名字进入了宇宙星空。在太阳系中,地球、火星、木星等 大行星都沿着各自的轨道绕日运行。“南师大星”就处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按照自己的路线和步伐绕着太阳运行,周而复始,永远闪耀在宇宙 星空之中。
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胡敏强深情致辞:“从今天起,我们每位南师人又多了一个仰望星空的理由——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了一颗属于我们自己的‘南师大星’。从今天起,当我们仰望星空,心中会平添一份‘天涯共此时’的牵挂与感动。无论我们身处何方,都能与学校‘心星相映’。无论我们身处何境,都能在‘南师大星’的照耀下,感受到来自母校的温暖。从今天起,当我们仰望星空,在为梦想奋斗的路上,又多了一盏指引前行的航灯。站在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胸怀‘国之大者’,坚定理想信念、瞄准奋斗目标,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从今天起,当我们仰望星空,在感受自豪和荣耀的同时,要牢记南师人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胡敏强指出,中科院南京分院、紫金山天文台与南师大,因小行星“结缘”,在科学研究、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也都有着天然的合作基础。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今天,我们相聚南师仙林,以本次签约为起点,进一步深化合作交流,携手并进、勇攀高峰,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取得新成绩,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我们的应有贡献。”
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杨桂山宣读“南师大星”国际命名公报。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党委书记赵长印致辞并宣读“南师大星”命名证书。 赵长印台长说,小行星是太阳系中唯一一类可以由发现者提名命名的天体,命名一旦获国际批准,将成为该天体的永久星名,具有国际性和历史性 ,是一项崇高的国际荣誉。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紫金山天文台被誉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希望这次命名成为双方合 作的新起点。
小行星发现者、紫金山天文台行星科学和深空探测研究部主任赵海斌研究员介绍了“南师大星”发现及轨道运行情况,并播放演示光盘。中科 院南京分院院长杨桂山院长向南师大胡敏强书记颁授命名公报,赵长印台长向陈国祥校长颁授命名证书及铜匾,吴雪峰副台长向张序余副校长颁授 行星照片和运行光盘。陈国祥校长与杨桂山院长分别代表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签订合作协议。张序余副校长和吴雪峰副台长分别代 表南京师范大学和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签订合作协议。
通讯员 徐翎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蔡蕴琦
校对 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