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人已去,证券江湖上流传着他的故事一一南京媒体人眼中的“杨百万”
来源:紫牛新闻
2021-06-15 20:23

71岁的老杨走了!今天快报、金陵版面上都登有消息,紫牛平台上也有相关报道。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尹武

老杨者,大名“杨怀定”也。这个名字,不炒股的人,估计没多少人知道是谁?炒股的人知道的也不多,特别是80后、90后、00后的“新韭菜”,更没几个知道他是谁?

如果提起“杨百万”,可能很多人就熟悉了。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百万”可是大富豪的炫目名头,不像如今房价火箭似的起飞,“百万”已成了“穷光蛋”的代名词。

老杨是那个年代的“百万”,而且是一介布衣平民,在工厂里干的是苦脏累活,文化程度是高中?还是初中?反正没读过大学。得益于改革开放初期的市场活力,老杨以干“投机倒把”的精明和套路,倒腾国库券,进而试水初期的证券市场,一跃而成了身价百万的“中国第一股民”,奇哉!奇哉!

老杨的“老巢”在上海,常“流窜”全国各地,江苏、特别是南京,是他的主要活动据点之一。所以,在这里,老杨的“狐朋狗友”不少。不仅与老杨相识相交,也与他的“朋友圈”相识相交,包括早期他的经纪人,他的炒股的徒子徒孙。

曾亲耳听老杨很自鸣得意的说,他是中国证券市场的“活化石”,中国证券市场每逢“大庆”,媒体势必要把老杨拉出来“炒一把”,没有老杨站台亮相,就觉得场面不够好看,戏里就缺了一个角儿。

如今,活化石没了,老杨走了。他带着证券市场初期的成功荣耀,他带着三千点原地踏步“牛短熊长”的遗憾,他带着一批批新老“韭菜们”被割的滴血伤痕,走了……

昨晚,不断的有人发来微信,说老杨走了的事,夜里也有人发,弄的睡意也没了,尽想着和老杨交往的故事。

今天中午在单位食堂,收到财经部马燕老师的电话,说她们报了题,要写老杨,问有嘛想法?答曰,看今天的点评吧。

上世纪90年代,刚进报社工作不到一年,就撞上了老杨。此时,“杨百万”已名扬上海滩,正在奔全国各地给炒股者“传经布道”,来南京时,采访了他,由此结识。

由沪来宁,交通极便,老杨一抬脚就窜到南京,南京炒股的老少爷们、大妈大嫂又都认他,且老杨天生口才极佳,胡说海吹,自有一套,再加上媒体的抬轿子、吹喇叭,老杨在南京人气很旺。

老杨带着他的徒弟,在南京多种场合办所谓“股友交流会”,人民大会堂、青春剧场、红宝石歌舞厅等等。在上世纪90年代,有一段时期,每逢周六都来南京举办专场,基本上都始终陪同着他。

还陪他到外地去“忽悠”,有次,一大早到南京站接他,然后一同乘飞机到徐州。那时,南京到徐州每周大约两个航班,而且是小飞机。我们到了徐州,当天下午与投资者见面,讲完散场后,又乘飞机回宁,当晚老杨再返上海。

刘总主政服务导报时,办读者节,又陪同老杨与读者见面讲课。后来,扬子晚报的财经报道上,老杨也常当主角,也常参加我们举办的活动。

老杨后来跟儿子一起,捣鼓出一款炒股软件,后来与股民交流,更多的是叫卖产品了,这种软件现在有几人用?天知道,当然媒体也为此抬过轿子,包括扬子。

和老杨单独相处的机会太多了,他到南京来,必定要会面。在上世纪,证券市场一度低潮时,没人买股票,让徐宁苏拍了老杨照片,发头条大标题“杨百万喊:我要买股票!”一时轰动,老杨此后,念念不忘。上世纪90年代,南京31岁女股民周星因炒股亏损而在家自缢身亡,其女儿才出生不满百日,抛夫别子的股市惨剧。事发后立即赴周家采访,并告知老杨,老杨即筹措在上海股友中募集爱心捐款。

或许善心感天,周星死后不两日,股市大反转,一轮牛市来临。

老杨人高马大,声若洪钟,看着挺粗,实则心细,且“鬼”的很。

和老杨接触多了,听他讲了很多“投资跑江湖”的故事,曾相约,等人生安定,整理成书,以育后者,以娱世人。

老杨上世纪80年代捣腾国库券,坐火车东奔西跑,很是辛苦,想买软卧,苦于平民之身,无职无级,哪里去弄买软卧的介绍信呢?

为了旅途快活,老杨突发奇招,一人买了三张连号的座位票,上车后就“躺平”。车上人越挤越多,骂声也越来越多,指责老杨不像话,一人霸占三个座位,老杨一声不吭,直到吵来了乘警。老杨张口:“是否凭票占位?”乘警答:“是!”,老杨二话不说,张开捏着三张车票的手掌,乘警及众人面面相嘘,不知所以。

这类鬼把戏,老杨玩了很多,老杨说,“没办法,都是逼出来的。”

有一次带着报社小车去接老杨,上车后,老杨看到司机买7位数彩票做的功课,画的K线图。老杨笑了,并开导司机,买彩票不是买股票,彩票中不中就是看概率,完全随机性的,没必要费神画什么K线图。

印象中,老杨不喜欢洗桑拿,几次酒足耳酣之际,拉老杨去洗一把,老杨笑拒,说以前在工厂当工人时,天天洗桑拿,都洗厌了。老杨说的“桑拿”,是指他在工厂一线干锻造工,那是高温环境,天天都是热烤的汗流浃背,老杨戏称“天天洗免费桑拿”。

和老杨交往30年了,发现他皮夹子里没啥现金,就放一张百元钞和一张银行卡,那时还没有智能手机,没有支付宝之类网上支付系统。老杨大大咧咧,口头禅曰:“谁不认识我。”确实,喝酒自有人买单。需要大花费时刷卡,皮夹里仅有的一张百元是需要临时打车的费用,那时没有网约车。

老杨的朋友遍天下,或者说天下股民谁不知君?但老杨提起南京的朋友,总会有点得意的说,“南京报社有个**主任”云云。

斯人已逝,吾辈苟存。证券江湖上从此不见老杨的身影,但证券江湖上会永远流传着老杨的传说。

胡说闲扯一大堆,打个小结吧。

“中国第一股民”这个“铁帽子”,老杨是戴定了。说着老杨,又想起另外一个人:年广久,“傻子瓜子”的老板。他们都是改革开放初期,市场搞活发展的“符号性的人物”。他们都没啥文化,更没啥理论,完全是自我觉醒、自找出路,壮着胆子硬闯。凭着社会经验,仗着江湖体验,发现商机,追寻利润。在黑白之间游走出了一条灰色小道,挖得人生第一桶金。

他们就是市场中的“投机倒把分子”,老杨捣腾国库券,进而在股市上得手,年广久从商品市场中取得一点私人份额。他们都曾差点被掐死在摇篮之中,有关部门曾向上面提出要对他们“动一动”,打击所谓的投机行为。后来“上面”没同意,据说是“邓大人”的意见。

老杨、年广久等都是平民,他们既不是改革开放的发动者,也很难说是什么推动者,他们只不过是“偷嘴尝鲜”,比别人早一些“动了歪脑筋”,发了点小财。

老杨、年广久之类都是平民,他们完全没有权力资源,他们在市场摸爬滚打,或者说是“滚地雷后”,为后来者趟出一条路。但人们后来发现,真正在市场摸到“大红包”的不是他们这些人,而是另一批人,究竟是什么人,自己去猜吧。

正如多次讲过,经济学里强调,“利己”行为带来“利他”结果。恰恰由于,有了老杨、年广久等这批不安守己的人都出现,我们的市场才活了起来。

今天,那么多“韭菜们”前赴后继的扑向证券市场,能说没有老杨的“百万”利诱所起的作用吗?

想起了曾入狱的前万国证券总裁管金生的话:“曾经以为自己是证券英雄,后来才知道,自己不过是枕木。”

是的,在时代的列车呼啸下,我们哪一个人又不是枕木呢?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