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将于6月11日晚举行金爵盛典并拉开大幕。届时,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征程起点的电影《1921》,将作为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在金爵盛典上亮相。《1921》由黄建新监制、导演,郑大圣联合导演。近些年来,主旋律商业影片频出爆款,曾打造过“大业三部曲”:《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等多部主旋律力作的黄建新有自己的独特判断与理解,他表示,《1921》要“有烟火气”地讲述建党故事。该片将于7月1日全国公映。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导演说
“有烟火气”地讲述建党故事
100年前的中国年轻人是怎么生活的?他们在想些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做?带着这些问题,电影《1921》的创作团队用镜头写下答案,透射着历史的方位感与坐标系。
黄建新说:“拍革命历史题材,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大事不虚’说的是大的历史事件必须真实,不能虚构;‘小事不拘’说的是,可以用合理的戏剧手段、虚构方式,让整个故事变得更加精彩,和观众贴得更近,让他们喜欢看。”
《1921》选择从“有烟火气”地描摹先辈青年时代的创新视角,来讲述建党故事。与《建党伟业》不同,这次黄建新更关注人物“心灵”,努力去挖掘先辈投身革命的“心灵源动力”。《1921》从“温度”“广度”“厚度”三个层面进行新尝试,展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后数月的历史细节,聚焦先辈青年时代,立体、丰满、细腻地塑造人物,还创新地融合谍战元素及国际视角,令当代年轻人有机会“身临其境”体会百年前同龄人是如何在危机四伏的形势下,建立中国共产党的。
“《1921》从外观到内在富含感情,用活生生的人物和有热度的细节回到历史现场。”郑大圣则表示,影片以人物为中心进行创作,“有烟火气”地讲述了建党故事,他们不再是教科书中的一句话、几行字,而是鲜活的人,如何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他们共情,非常具有挑战性。
如何塑造人物?创作者必须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为此,《1921》回归到了电影最初的逻辑——聚焦人物,从他们的生活习惯、情感表达等方面展开,用大量生活细节塑造出有血有肉有感染力的革命者形象。据透露,在《1921》里,观众能看到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新婚夫妇李达和王会悟“蜗居”在亭子间;王尽美、刘仁静、邓恩铭等年轻代表出游玩哈哈镜;毛泽东对湖南同乡李达“不吃辣”的调侃等,颇具“烟火气”。
研究大量史料复原当时情境
在郑大圣看来,拍摄《1921》是一次特别难得的学习过程,对于百年前人们的生活场景、城市生态,电影进行了物理复现,“这是一次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会议。我们必须通过研究大量的史料,去复原当时的情境。”
为了呈现出1921年建党前后的真貌,主创人员花了四年多的时间去世界各地深入挖掘建党前后的珍贵史料。据制片人任宁介绍,他们从日本警视厅档案资料里找到了日本特高科曾计划破坏“一大会议”、上海法租界工部局接到过对共产国际代表来到上海警戒的信息等鲜为人知的记载。基于此,《1921》的剧本引入了日本和欧洲的视角,在史实基础上,对代表们在“一大会议”前后化险为夷的过程进行了影视化表达,以多线叙事的创新尝试,拓宽主旋律电影创作的“广度”。
同时,剧组还1:1重建了一大会址、二大会址、博文女校、新青年编辑部等上海石库门老建筑。郑大圣表示,这样对史实细节的精益求精是必要的:“黄建新导演在片场反复重申,‘大事不虚,小节不拘’,所以为了尽可能去再现和还原历史‘现场’,我们一寸一寸地用尺子量,复刻搭建了包括各种历史原址的石库门建筑群落,甚至连砖头都是手工铺就,呈现自然错落的起伏。”无论是重建历史原址,还是狠抓历史细节,都彰显出《1921》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主旋律影片,在充实影片“厚度”上的匠心。
演员说
追求最大程度“形神兼备”
1921年,中共一大的参会代表平均年龄只有28岁,年龄最小的代表只有19岁。据悉,剧组制片人和导演选角时,都是以“形神兼备”为原则,外形和历史人物相似是最初考量。
为了让这些演员更深刻地理解人物,把握人物的内在精神,导演、编剧阅读了大量史料,并把人物传记、历史文档等各种资料寄给演员,让他们做好准备。“哪怕是一句台词、一个动作、一天的客串表演,我们都会一起认真讨论,研究琢磨如何传神准确地塑造好人物”。
而演员们一旦进入角色,也都在努力追求更大程度的“形似”。黄轩不仅剃了寸头,他和韩东君进组前都因为参加冲浪综艺晒得过黑,为了还原文人气质,努力美白;袁文康、刘昊然、王仁君、胡先煦纷纷为了更接近角色而减肥塑形。
这是王仁君继《古田军号》后第二次出演毛泽东,这一次挑战青年时代的主席,选择更为松弛的、“热血又感性”的表演方式。除此之外,他遵循主席的体育精神坚持晨跑夜跑,还从进组前一个月就开始练毛笔字。当时毛泽东是“一大”会议的书记员,而且字体独具一格,王仁君为了镜头前“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行字,苦练了几个月的毛笔字,以更贴近“能文能武”的青年毛泽东。
张颂文以他独特的表演方式,赋予了年纪最大的“一大代表”何叔衡天真的一面。而这种反差式处理,令人物一出场就异常醒目,性格鲜明。王俊凯充分展现了职业演员的专业素养,戏外活泼开朗,但是一旦导演喊“开机”便“一秒入戏”,即时切换到邓恩铭的忧思神情。为了拍摄牺牲的戏份,他特意减少饮食和睡眠,并将自己关进小屋里沉浸酝酿,以贴近角色受刑已久的状态……
一次宝贵的情感共振
《1921》聚焦“先辈少年时”的新视角,也给予了参与其中的青年演员们一次体会百年前先辈建党初心的机会。青年演员们均表示,在诠释人物过程中,对百年前为了救亡图存前赴后继的同龄人有了深刻理解和共鸣,希望可以通过他们的演绎,感染更多的当代年轻人。《1921》既是一次宝贵的爱国主义教育,也达成了年轻一代与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次情感共振。
其中,黄轩出演参与“一大”会议组织和筹备工作的李达,这是他继参演《建党伟业》十年后,与黄建新导演的再度合作,他笑言,“经常还会想起十年前的情景,比如,都是练《国际歌》,这次却是另一个角色”。他的细腻丰富了李达这个人物的多面性:“参与筹备一大会议、出版《共产党》杂志时他很热血,和妻子王会悟天台谈心,为祖国命运担忧他也会落泪,同时也有脾气、有耿直的一面。”
了解过100年前这群年轻人舍生取义的人生经历之后,演员们都十分触动。袁文康为李汉俊的无私精神而感慨:“他几乎把自己一生的所有时光,都献给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而代表演员中年纪最小的刘家祎,更是因此不断自省:“王尽美参加‘一大’才二十出头,就已经为革命事业奔走,而他病逝时,年仅27岁!这激励了我重新审视自己,意识到了演员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