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18 日“国际博物馆日”,《为什么是她——张纯如与 < 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 >》专题展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展。展览以丰富的物件以及全息数字技术,再现张纯如的形象,彰显出她还原南京大屠杀历史、捍卫正义与和平的精神,展期为三个月。
25件张纯如物品多维度展现其一生
或许有人会问:“南京大屠杀和我有什么关系?”那么,对于20多岁的张纯如而言,那场发生于祖辈的二战暴行,又意味着什么?张纯如1968年出生于美国华人之家,父母都是哈佛大学博士。其“中国情结”和作家之路,帮助她执着写出《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这本书把南京大屠杀历史带入西方视野,被称为“第一本充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英文著作”,曾连续 14 周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再版 10 余次,印刷近 100 万册。“这本书能不能赚钱我不管,对我来说,我就是要让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发生的事情。”
在书的前言里,张纯如这样写下:“尽管我从小就听过许多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描述,但这些图片依然让人猝不及防,赤裸裸的黑白图像令人目不忍睹:遇难者或被斩断头颅,或被开膛破肚,赤身裸体的妇女在强暴者逼迫下摆出各种色情姿势,她们面部扭曲,表情痛苦,羞愤之色令人刻骨难忘。”为了撰写这本书,张纯如手机了中文、日本、德文和英文的大量资料,从美国国家档案馆、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等地查找当年的日记、笔记、信函和政府报告等原始资料,查阅东京战犯审判记录稿,通过书信联系日本的二战老兵。在档案馆,常常一待,就是一整天。2004 年 11 月 9 日张纯如自杀身亡。
本次专题展,运用多层次跨空间的手法,多维度地展现张纯如的一生。2020 年 12 月,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女士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向纪念馆捐赠了 25 件(套)与张纯如及其演讲活动相关的物品。记者在展馆看到,这一件件她生前使用过的物品,在展览中为观众勾勒出一个至纯至美如邻家女孩,但又至韧至勇如战士的张纯如。
此次展出了张纯如婚纱与鞋原品、穿过的套装、1946-1948年东京审判关于南京大屠杀庭审记录、张纯如来南京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珍贵照片,以及写作时用过的键盘、鼠标等物品原品。“诗是一轮明月,悬挂在布满星星的夜空,或是一只美丽的鸟儿,优雅地展翅翱翔。” 从张纯如四年级写下的诗歌《诗》来看,她小小年纪就拥有一定天赋。
张纯如(右二)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左二)合影
她差点在扬子晚报登广告
1995年夏天,28岁的张纯如只身来到南京,实地调查走访。当年陪同她的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杨夏鸣回忆,张纯如走访丛葬地,被蚊子咬了一腿的包,闷热的南京让她的T恤和头发全部湿透。她白天冒着酷暑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寻访日军暴行发生地,晚上翻阅历史资料,录入采访记录,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
跟幸存者约采访,在南大西苑宾馆整理采访内容,历经二十多天时间。这次采访对杨夏鸣触动很大,甚至改变了他后来的研究方向。他告诉记者:“印象中的张纯如是个特别认真执着的女孩,聊天中她也很健谈,当时没有想到她这么年轻能够把这本书写出来,事实证明她做到了,而且很成功。”
杨夏鸣还记得,张纯如为此次采访专门买了部录像机,采访中一不小心碰倒了,幸亏杨夏鸣反应迅速,一把接住,让张纯如感到庆幸,连连道谢。杨夏鸣也帮张纯如拍下很多在南京的珍贵的照片,“她每次采访完一位幸存者,都有意识地跟他们合影。”
杨夏鸣还提到,张纯如还有更多想法,比如关注幸存者生下孩子的命运,想在扬子晚报上刊登广告寻找那些孩子,但后来觉得操作起来有现实难度,只好作罢。
与1995年的张纯如“面对面”
本次展览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建立了三维立体场景,通过全息投影,以更立体、更智能化的方式将你带回1995年那个夏天,与1995年的张纯如面对面。
当观众听张纯如“开口”讲述她和南京的故事,内心是震撼的。记者也了解到,大家所看到的张纯如,其实是从一张张历史照片中获取素材,搭建而成的“数字人”。恢复这样一个张纯如,需要科技公司建立模型、制作物料、绑定骨骼、捕捉动画、克隆声音、驱动口型、调节灯光、渲染输出等多个环节完美配合。
视频中,你听到张纯如的声音,是怎么来的呢?这个声音是AI技术合成出来的。据介绍,馆方借助既往张纯如演讲视频中略带口音的英文音频资料,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技术克隆出张纯如的音色,再用语音合成技术让历史人物“说话”。最后利用口型驱动与表情融合算法,实现数字张纯如与口型匹配的发声。张纯如用英文“说”,字幕有中文、英文、日本三种。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副馆长凌曦说:" 本次专题展我馆联合科技企业,运用数字技术,将张纯如的形象恢复与重塑,让已经离开我们 17 个年头的她,与我们面对面。希望年轻观众在看过展览后,不仅能得出‘为什么是她’的答案,也可以在心里说‘我也可以成为她,我也可以用一个人的力量做一些事情’。"
时代需要更多“张纯如”
凌曦表示,未来纪念馆将通过张纯如的事迹,不断传递和固化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进一步加强南京大屠杀史料的研究、对外翻译和国际传播,助力南京国际和平城市建设,让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特约评论员江东平认为,重塑张纯如,亦是重塑其精神。为什么是她,写出了畅销于世的南京大屠杀著作?我们为什么不能是她,把南京大屠杀史实传播继续向前推进。时代需要更多的“张纯如”,用严谨的笔调和真情的笔触,让历史可信、可读、可传,不断推动南京大屠杀成为世界的记忆。
当天,“正义天使”张纯如系列文创同步开售。该文创设计理念主要来源于张纯如的事迹和其精神,体现“正义”精神,彰显了她是一位如同天使般的伟大女性。插画展现了张纯如形象与和平鸽互动,周围环绕着张纯如生前最爱的鸢尾花。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万程鹏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