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保利大剧院对于海的专访是在傍晚,而当天中午他们才抵达南京,晚上7点半要为“激情燃烧的岁月·新九州爱乐乐团交响音乐会”执棒,5点前一直在彩排。等到于海落座,脸上没有一丝疲惫的他告诉记者,退休后就一直满负荷状态,一年中4/5的时间在外面“漂”。记者赞他状态好,他笑说,可能是当兵的缘故,66岁了,这样连轴转也不觉得累。作为国家一级指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团长,他跟记者聊了很多“幕后故事”,比如他人生中最紧张的一次演出是1999年国庆大典,每每忆及,他都仿佛重回现场。
万众瞩目下,指挥家似乎控制着时间的流淌
于海曾说,他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都发生在天安门广场上。
他参加了多次重大活动,包括1970年新中国成立21周年庆典、1984年新中国成立35周年阅兵式。1999年,于海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重大时刻站上了千人联合军乐团的指挥台,并从2003年起担任解放军军乐团团长。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于海再次担起重任,担任阅兵式千人联合军乐团总指挥。
2015年9月3日,庆祝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非国庆节举行大阅兵,在这次举世瞩目、规模空前的阅兵式上,首次组建了千人合唱团,指挥家于海担任合唱团的总指挥。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庆典上,退休后的于海带着3000人合唱团仍出现在天安门广场。
这份堪称辉煌和传奇的履历,是一位军人艺术家与祖国共同成长的证明。另外,于海也多次在重要外交场合担任乐队指挥,为外国友人奏响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可谓是独一无二的国歌指挥专家。
受访者供图
于海说起这些重要场合的演出依旧很感慨,他坦言,1999年那次总指挥是他最为紧张的时刻。当天,天安门城楼对面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军乐团指挥台上,身穿军礼服、佩戴白手套的他抬起双臂,短暂停顿之后,10时04分,于海双臂有力地一挥,白手套在空中划下一道弧线,激昂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顿时响彻云霄,全场数十万群众同声歌唱,而升旗手同步作出动作,整个过程二者达到了完全同步。
“我从来没有跟人说过,在国歌响起之前的那一刻,我在想什么。在那一瞬间,我突然想到,这是党和国家给了多么大的信任和荣誉啊!要是出了差错,那绝对是承担不起的。”于海说,整个团队为了达到准确无误的演奏,已排练了无数次,这些辛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但是演出前的一次排练中,还是出了一些状况,那天大家排练到半夜,凌晨两三点他接到一位大首长秘书打来的电话说,首长发现国旗还没升到顶,国歌就演奏结束了,“当时我就懵了。赶紧问差多少米。他说差了半米左右,不到一米。”于海寻思着自己演奏国歌这么多年,国歌46秒,天安门广场的旗杆是30米高,一秒钟差不多升70公分,自己的节拍和速度不会有问题,升旗是电脑控制的,按钮一按就没有其他操作了,怎么会差半米呢?
第二天于海赶紧去天安门广场查原因,查来查去最后发现,原来升旗手也压力巨大,“他不敢把手直接放在按钮上,怕自己一紧张哆嗦,还没开始奏国歌就按下去,所以他是在看到我下拍后,再转头去按按钮,这样就慢了半秒……”找到原因后,于海就跟对方一起做心理建设。
“说实话,我的压力非常大。宣布奏国歌后,我的起拍必须十分准确。怎么说呢?就是那一瞬间,仿佛是我在控制时间的流淌!现场的一切因为我要起拍而暂停,那感觉太神奇了。”于海说,后来现场一位记者告诉他,当时看到他举起的手有些微微发抖,“真的,人生有那么多瞬间。你想一想当时那个情况,全场寂静的时候,我就这么抬着一只手,如果我不往下指挥,似乎时间就永远停留在那儿……”
“指挥是乐队的灵魂,我稳住了他们就有信心了”
无论是大阅兵千人联合军乐团的总指挥,还是北京奥运会上指挥国歌演奏,这些过程中,于海无论是在音乐素养、指挥水平、领导能力,还是在个人体能、意志品质、心理素质上都受到了严峻的考验,遇到意外状况时,于海也都能处之泰然、沉着冷静。
于海给记者讲了一个很意外的演出状况。有次高规格的大型演出前,他在指挥台上已就位,等待面前的大幕拉开,大幕后面是200多人的军乐团和600多人的合唱团,忽然一声巨响,幕布竟然掉了下来。紧接着,作为装饰的泡沫字也往下掉,悬挂幕布的铁杆也哐当坠地,重重地砸在于海的脚前。
那一刻,台下数千名观众都慌了,而于海的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不能慌!”他依然以最标准的姿势伫立在指挥台上,丝毫没有受到干扰。“当时我与乐队队员大概相隔了四五米远。我当时想的是,假如这些东西真的要砸到我了,我也能及时做出反应,没必要慌张。”事后,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于海临危不惧的风范而叹服:“瞧,咱们的军人艺术家,就是不一样!”后来,于海还被中央领导和军队领导表扬了。
于海事后想,“如果我当时跑的话,我的乐队队员,几百个战士会不会也一下子跑了?”因为于海的纹丝不动,所有队员也都纹丝不动。所以,乐队指挥是整个乐队的灵魂,无论在音乐当中,还是在其他状况下,指挥的状况和情绪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乐队,“我稳住了,大家就有信心了。”
记者顺着与他聊起了指挥在乐队中的角色时,于海认为,指挥是一门综合艺术,如果打比方的话,指挥家就跟电影和话剧导演一样,“我曾经还跟人做过另一个比喻,我的队员是五颜六色的色彩,指挥是画笔,可以把颜色调成这样或调成那样,然后再作画。”在于海看来,很多人对指挥这个工作其实不太了解,甚至有人说在舞台上,乐队都在低着头演奏,并没看指挥,“实际上,队员都是用余光看的,指挥的每一个动作都对队员有直接影响。他们需要指挥给出快、慢、强、弱这些信号。有人做过实验,同一个剧场同样的乐队演奏同一个曲子,不同的指挥家带给观众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推动国歌立法,曾经一天连开三场国歌讲座
除了军人和艺术家之外,于海还是“国歌守护人”。他曾无数次指挥乐队奏响国歌,从2008年开始,他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提案,连续十年为国歌立法提案,被誉为“推动国歌立法的音乐家”。2017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正式施行。
“你知道吗?国歌有84个字,37小节,标准时长是46秒,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牢记的。”于海从2017年开始推出《我们的国歌》主题讲座,讲座上对国歌进行多方面的深度解读,已全国巡回开讲了140多场,下面还排了50多场。
于海对国歌的感情非常深,此前他在许多重要场合发现,有些乐队竟不能准确演奏国歌,甚至还有人随便改动国歌的旋律、歌词、节奏等等,这些都令他愤怒。而且他发现,国旗、国徽都有法,认为国歌也应当有法。
当全国政协委员的10年,虽然每年于海都会提五六个提案,但每次都有国歌立法。2017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正式施行。于海感慨万千,守护国歌,早已成为了他生命中的主旋律。自那后,于海这位国歌守护人踏上了新的征程:在全国各地进行“我们的国歌”主题演讲。
站在讲台上,年近7旬的于海依然身姿挺拔。他告诉记者,讲稿是自己写的,每次演讲的时长在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中场不休息,“我明天继续到常州演出,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陈铎,以及中央电视台《为您服务》《夕阳红》主持人张悦,带来一场’激情燃烧的岁月·新九州爱乐乐团交响音乐会’,明天下午和后天上午各一场讲座。”记者再次感慨他精力旺盛时,于海笑说,自己体力确实还可以,最厉害的一次,一天讲了三场。而且演讲期间,他从来不坐着,必须站着讲,这样才有精气神。
受访者供图
快问快答>>
K=孔小平
Y=于海
K:这是您第一次来南京演出吗?
Y:我以前来过南京演出,我在南京有很多朋友,有音乐圈的,也有部队的。
K:军人指挥家与普通指挥家有啥不同?
Y:都是指挥家,对音乐的理解和把控是一样的。但是我想,军人指挥家在个人气质上可能会有些不同,我们的抗压能力也许更强。
K:现在音乐学院里面学指挥的学生多吗?
Y:以前很少,一个年级可能就三五个。现在多了,不少音乐学院都开设了指挥系。
K:2019年退休后反而更忙了?
Y:确实很忙,今年日程都排到6月了,有讲座有演出。这次跟新九州交响乐团做巡演,已经出来一个多月了。
K:那这个忙碌的节奏,你喜欢吗?
Y:我享受这个充实的过程,不觉得疲劳。把一个乐队排练到让自己满意,是一种满足;去做讲座,受到大家欢迎,我也满足。我做的都是有意义的事情。
我现在还经常一天一趟飞机,甚至连续8天都在飞,可能很多年轻人都受不了这个节奏,但我还可以,包括有些人住酒店,还会睡不着,我都没有这些问题。
K:那下面还会尝试什么新挑战吗?
Y:目前还没时间静下来想这些,本来我也要写写东西的,等我先把这些忙完。
文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面对面系列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