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说牛,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带您打卡南京那些“牛地名”。秦淮区长乐路边有一条仅百余米的小巷“牵牛巷”。小巷虽小,历史颇深,宋、元、明三代都有重要建筑坐落于此。特别是明初应天府江宁县的县衙与街巷相连,形成了“绳牵牛鼻”的独特格局。
今日的牵牛巷
牵牛巷位于长乐路与中山南路交汇处的东南角,今天长度仅110多米,街巷两侧均为居民小区。但小巷历史悠久,宋代这里有佳丽楼,元代是集庆路总管府的所在地。元代的“路”是仅次于“行省”的行政单位,相当于明清的“府”。总管府则是当时管理地方司法民政事务兼管劝农事的行政机关。
元初,南京沿用宋代“建康府”之名,称“建康路”。后来,曾出镇建康路的元文宗图帖睦尔先被封王,后登基为蒙古大汗、元朝皇帝,有了“双重喜庆”之意,所以改称为“集庆路”。
元末,朱元璋攻占南京后,改“集庆路”为“应天府”。明代应天府下辖上元、江宁、句容、溧阳、溧水、高淳、江浦、六合共8个县。今天南京市的主城区及部分江宁区,由上元、江宁两县所管辖。两个县的衙门都位于城内,牵牛巷就是江宁县县衙的所在地。
史料记载,江宁县县衙的大堂像牛头,门前有两口水井像牛眼,照壁后的宫沟正中有一个石孔,像牛的鼻子。这条巷如同牵着“牛鼻”的绳子,因此名为牵牛巷。
中国古代,这种县衙与州、府、省等上级政府衙门设于同一城池内的县,专称为“附郭县”。唐代长安城的万年、长安两县,明清北京城的宛平、大兴两县就是如此。而南京“两县同治一城”的格局从五代十国时开始一直持续了近千年,直至1912年上元县撤并入江宁县才终结。
上元县辖区更集中在城中心,江宁县则主要负责城郊。明初,这两个天子脚下、负责京师基层治理的县,可谓“天下最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可
校对 丁皓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