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博物馆:“牛”转乾坤 一场线上线下的文化盛宴
2021-02-13 19:11

在中国文化中,牛以勤劳本分、默默奉献的形象为人们所喜爱。2021年是中国农历辛丑年,也是十二生肖轮流值岁中的牛年。

2月5日,《牛转乾坤——辛丑(牛年)新春生肖文物主题展》在江苏徐州博物馆开展。除了全国统一的文物图片展,徐州博物馆还增添了馆藏书画文物7件,陶俑、铜镜、雕塑等文物30件,汉画拓片4件,以及徐州非遗传承人的剪纸牛、香包牛、雕塑牛、年画牛等。

图片

这里的每一头牛,都有耐读的故事。为期两个月的线下展览和随时可观的线上展览,为留徐过年的人们奉上了一场难得的文化盛宴。

家门口可看 全国文博牛

牛年新春,中国文物报社联袂40余家文博机构,众筹数百幅文物艺术品图片,于多地同步奉展给公众,徐州博物馆围绕展览主题,又特别甄选了馆藏精品书画、考古发掘出土的历代文物以及各类民间艺术作品,在展览中以“华夏牛岁—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馆藏书画—牛的赞歌”“出土文物—牛神崇拜”“民间工艺—金牛贺岁”四个单元,讲好中国牛故事。

图片

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期,生活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人就已经开始将野生水牛驯化为家畜。古代神化中有“王亥服牛”的故事,王亥为商族祖先,神话记载,王亥赶着牛到处进行贸易,因而有了商业、商人。

商代卜辞多用牛骨,上海博物馆馆藏的禾牛骨刻辞记载了当时王以羌、牛祭祀祖先及自然神、祈求庄稼丰收的内容。牛的寓意代表祥瑞,牛头被古人用来装饰,山西博物院藏图《太原徐显秀墓壁画》将牛赋予了神秘色彩。

图片

由于牛在生活、祭祀、军事中的重要性,历朝对牛的使用、管理都有相关规定,周代就设有“牛人”一职,汉代也十分推重养牛,各级官府都设有专门养牛的部门,随时供祭祀盟会及食用。牛因其坚韧不拔、开拓向前、为民造福、任劳任怨、不怕牺牲的品格受到人们的赞颂,甘肃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的多幅耕牛图,展示了牛在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和风采。

汉代徐州牛 “科技”又环保

牛形象在汉画中有较大比例,睢宁县双沟镇出土的汉画像石《牛耕图》生动反映了汉代徐州地区人们田间耕作场景和牛耕技术。徐州铜山区洪楼村出土的汉画像石《力士图》中,一位武士通过肩扛一头牛以显其力大无比。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馆长杨孝军介绍:“汉代以后,牛车是我国古代民间重要的交通工具,汉画像石中常有牛车图像,另外,汉画像石中的鹿车、牛车、羊车图像皆与当时人们崇信神仙方术有关。”

图片

一只四蹄朝天的牛被两人掀翻在地,旁边一人磨刀霍霍。这一动感十足的桥段来自徐州博物馆馆藏的汉代椎牛组俑。椎牛,也叫击牛,屠夫先用绳子将牛身和牛蹄绑住,然后用大锤将牛击毙,杀牛以宴飨宾客。这组出土于汉墓的陶俑鲜活地定格了两千年前的画面。

图片

1975年冬,睢宁县张圩公社刘楼小学扩建校舍时发现一座东汉时期的砖室墓,墓中出土的云纹铜牛灯后被南京博物院馆藏。今年,徐州博物馆特地推出了以此物为原型的不同比例的文创产品,以另一种形式将这一珍贵文物长留徐州。

图片

此灯底座为一头昂首而立的牛,牛肚肥大中空,四条腿粗壮,尾巴翘起,两只牛耳高翘,顶端连接牛背上的灯罩,当灯火点燃时,所产生的烟尘通过牛耳烟管导回牛肚,通过牛肚中的水来过滤烟灰,巧妙的构思、精湛的工艺,反映了汉代铜器的工艺水平和超前的环保意识。

名家书画牛 笔墨传精神

牛的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精神为世人所赞美。徐州籍书画家李可染以牛画享誉画坛,并以“师牛堂”为自己的画室命名,人们把他的牛同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并称为20世纪中国水墨四绝。

徐州博物馆馆藏的李可染《榕荫渡牛图》,画面上方为斑驳交错的榕树,下部留白部分为池塘,两只水牛渡行其中,一个牧童悠闲地坐在牛背上,手持树枝回望。据原徐州市文化局退休干部李秀石回忆,1984年徐州市政府在筹办《徐州乡情书画展览》征稿时,李可染在北京自己的画室中挑出《榕荫渡牛图》对来人说,这幅作品原准备作为国礼送给一位国家元首的,展出后送徐州父老乡亲们吧。

图片

主持本次生肖主题展的徐州博物馆陈列部主任岳凯评价可染先生说:“虽然名满天下,但不忘根在徐州,总是愿意用奉献精神和血浓于水的真诚来对待徐州父老乡亲,这幅作品即是最真实的见证。”

李可染认为牛“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生劳瘁事农而安不居功”“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厌写之”,评论家李松言“李可染笔下的牛是写实与写意的交融,是写情与言志的统一。写牛,也是写人,写画家自己。”

图片

非遗手工牛 亲民接地气

徐州民谚:“牛马年,好种田”。牛年来了,人们对牛寄托着美好的期望。牛年生肖主题展的学术指导、徐州民俗学会副会长李世明介绍,过去到了牛年,为了迎福纳祥,家家户户用香包、剪纸、年画、泥塑等物件表达对牛年吉祥的盼望,这次民间工艺单元展示了徐州多位非遗传承人的艺术佳作,通过绘画、剪纸、雕塑、民间工艺品等,为观众展示民俗传说、工艺美术中的牛。

图片

“牛是六畜之一,徐州人自古有正月初五给牛过生日、立春不打牛、牛角挂书等习俗。有的地方认为农历四月初八是牛的生日,这一天,农村有牛的人家会把牛栏打扫干净,把牛梳理好,给牛准备好饲料,不让牛干活,老人们会对牛说:‘平日打一千骂一万,今天让你吃饱饭。’”在琳琅满目的民间展品面前,李世明对牛年民俗如数家珍。

图片

徐州知名版画家仇奎训的《晌》,巧妙地利用红日+房屋构成“晌”字,呈现了晌午时分男耕女织的温馨画面;非遗传承人王琨的剪纸作品《牛耕图》《孺子牛》、王振霞的布艺牛都造型活泼,富有生气。

图片

徐州博物馆馆长李晓军表示,首次亮相的牛年生肖主题展分为全国和地方两大部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如此大规模生肖主题文物陈列展示在徐州市尚属首次,有兴趣的观众可提前在徐州博物馆官网、微信公众号及现场预约,做好个人防护,愿牛年牛展伴随大家过好牛年。(供图:孙井贤 )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