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居然有个曾用名叫“压祟钱”?
来源:紫牛新闻
2021-02-08 17:07

新春佳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相信不少人已经在心中默默开始了新年倒计时。而小朋友们,可能是最激动的。除了崭新的衣服、精彩的节目、丰盛的佳肴、悦耳的问候,还有一样东西大概是他们最最期待的——压岁钱。

收送压岁钱,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不过,收了/发了那么多年的压岁钱,你有没有想过,压岁钱这个说法是哪儿来的呢?“岁”怎么能“压”呢?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梁博宇博士告诉记者,其实,最初的“压岁钱”并不叫“压岁钱”,而应该叫“压祟钱”。祟就是妖魔鬼怪,“压祟钱”取的是压制邪祟保佑平安的意思。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压岁钱原来是“压胜钱”。压胜,一作“厌胜”,一般指用符咒等方法除邪得吉。

“压祟钱”“压胜钱”,和市面上流通的钱币是不一样的:上面刻着各种吉祥文字和图案,如“金玉满堂”“斩妖辟邪”等。“这种习俗,早在汉代就已很流行了,只不过和新年还没有扯上关系,更像是一种护身符。”

到了唐代,宫廷中出现了新春掷钱的习俗。唐人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在唐玄宗时期,宫中的妃嫔会在新春时节三五成群,掷钱为戏。上行下效,宫中的风俗流传开来,民间也就有样学样。新春掷钱,成为了人们过年时的一个环节。可是,这时的掷钱还和小孩子没什么关系。反而是一个和新年无关的习俗——洗儿,将小孩子和掷钱习俗联系在了一起。

唐代诗人王建的《宫词》写道:“妃子院中初降诞,内人争乞洗儿钱。”洗儿是历史悠久的风俗,指的是婴儿出生三天或满月后,家长会集亲朋庆祝,给婴儿洗身,祈祷孩子日后健康成长。唐朝时,杨贵妃为唐玄宗生了皇子,唐玄宗十分高兴,给了杨贵妃很多“洗儿钱”。从此,宫中又有了洗儿赐钱的风俗。

慢慢地,“洗儿赐钱”和“新春掷钱”两个与钱币有关的习俗合流了,它们中的几个要素——新年、钱、小孩子融合起来,就成了长辈新年时给晚辈钱的习俗,并慢慢固定下来。又因为自古以来就有“压祟钱”的说法,“压祟”也就变成了“压岁”,驱邪的原本意义也慢慢被人淡忘了。根据记载,最晚到清代,“压岁钱”的说法已经被广泛接受。诗人吴曼云还写过一首题为《压岁钱》的诗:“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用彩线穿起压岁钱送给孩子,孩子再拿着钱去买爆竹,玩得不亦乐乎,这年味已经和现代没什么区别了。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周碧莹


校对 王菲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