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村:种出“江苏最好吃的大米”,稻田成了最美的风景
来源:议事苑
2020-12-24 15:27

一排排翻修一新的农房、民宿错落有序,留住了“美丽乡愁”;一条条干净整洁的道路串联起村内村外,孕育着致富的希望……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镇东南村,几年前的土房子,如今已经被打造成带着满满文艺气息的村落。“爷爷家的老瓦”“东东南南的花园”“小农夫的院子”等村落的特色景致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近日,中央文明委公布了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名单,西夏墅镇东南村正式获评“全国文明村”。东南村围绕江南稻米之乡定位精心打造田园风情和农耕文化,通过乡村旅游带动有机稻米的一、二、三产联动发展,实实在在地提升和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城市游客。不管是村民还是市民,都在这个乡村的巨变中,真切感受到了“小康”的涵义。

一年只种一季稻

东南村种出“江苏最好吃的大米”

东南村因村庄位于常州高新区西夏墅镇东南方而得名,2004年由两村合并而成。成立之初,东南村没有一条贯通全村的主道,村内的路都是泥石路。因为被规划为农业生态区,村里不能发展工业,2013年村集体全年只有13万元收入,是西夏墅镇的一个贫困村。如今,东南村一水护田将绿绕,产业兴旺、风景如画。走进村里,天蓝水清草绿,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泥土清香。

图片

小小的东南村,有着自己的发展理念,那就是“生态、产业、人文”。2013年,东南村将650户农户的2000余亩零散土地集中流转至村委,并成立东南有机稻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走生态农业之路,东南村改变一家一户分散式的种植方式,通过产业化经营实现高效益,发展优质稻米产业。有机稻米合作社生产顾问汤留忠说:“我们一年只种一季水稻。水稻收割后,就种紫云英,来年翻耕入土做基肥。而且,地里不再使用化肥、农药,改用人工除草和施羊粪等有机肥。”经过多年发展,合作社2000亩的优质水稻,500亩通过有机认证,1500亩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其中“夏墅”牌大米荣获“江苏好大米”十大创优品牌、省“名优产品”等称号。合作社积极与省农科院、扬州大学等开展合作,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示范。

图片

“在当初,推进有机种植可难了。水稻种植效益低,加上近年来农资产品价格上涨、粮食最低收购价下跌、劳动力成本直线上升等因素,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大受影响。”作为东南村的当家人,村党总支书记兰红娟说起往事,心里有甘苦,但更多的是欣慰和自豪。“我们坚持了下来了,如今‘夏墅’品牌的有机大米零售价一斤22.8元,老客户团购价也要18元一斤。一年产20万斤有机米。绿色大米6元/斤,年产80万斤。农民感受到种田的尊严和激情,也实现种出‘江苏最好吃的大米’的梦想。我们还自主开发紫云英蜂蜜和米酒等系列农产品,合作社一年可以收入800多万元,建成了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绿化示范村,东南村再也不是贫困村了! ”

多元共建享小康

乡村旅游带动有机稻米产业链

7年的绿色耕种,让东南村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稻田成了最美的风景。春耕时鸟儿跟在翻土机后面啄虫吃,夏天的稻田里有了青蛙、黄鳝,土地也变肥沃了。村民家门前铺上石子路,自留地周围用青砖竹篱笆围成花坛,目之所及,都是一番绿意盎然的景致。“整个改造过程中,我们很尊重村民的意见,根据他们的想法再结合专业的设计,完善改造方案。”东南村副主任李银花说,这些设计,都融入了本土元素,而且也十分注重乡土材料和乡土工匠的运用,确保美丽乡村建设保持本土特色和风味。

图片

在专业规划设计师的帮助下,东南村保留原有的树木植被,疏浚村内丰盈的水系,利用老砖老瓦等乡土材料,并挖掘流传民间的老故事,建成“爷爷家的老瓦”“小农夫的院子”等乡村小景,还在稻田边、鱼塘旁修建栈道,在白色的民房山墙上画上可爱的稻草人,在屋前院后的瓮头瓦罐里种上花草,大手笔建成稻田公园。更重要的是,通过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让村民有偿退出闲置房屋,由集体收购开发,建设了精品民宿“东南小院”。自去年5月试运营后,不少城里的游客慕名而来,在东南村玩得流连忘返。白天,登高欣赏3D稻田等乡村美景,实地走进有机种植示范区闻稻香;傍晚,走进东南小菜园,亲自感受摘菜、做农家饭的乐趣;晚上,夜宿粉墙黛瓦的乡间民宿,数星星、看月亮。

图片

东南村围绕江南稻米之乡定位,精心打造田园风情和农耕文化。村社共建模式,让农业更强了,农民更富了,也让农村更美了。东南村在提升“夏墅”品牌效应的同时,结合自身原生态自然环境以及现代农业产业优势,积极开展美丽乡村研究、规划,发展契合村民生产、生活、生态需求的休闲农业,举办了乡村亲子游学、稻米节等有体验感的特色乡旅活动,承接企业团建,发挥一二三产融合示范项目实效,发展美丽的文化旅游经济,通过推进稻米产业示范区、蔬香春色体验区、稻田公园区、形象展示区、特色蔬果采摘区五个区的建设改造,打造一个基实、业兴、景美、人和的“醉美东南”。

图片

党风带动村风

新型农村社区盛开人文之花

昔日贫困村破茧成蝶,离不开一套好的班子,一个带队的“好班长”。在党总支书记兰红娟的带领下,东南村创新农村治理模式,致力基层党建引领,通过扎实推进“党建+网格”工作形成“特色网格”开展各项服务,通过书记带班子、班子带党员、党员带群众,为重点项目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群策群力,共建共治,变‘干部主唱’为‘群众主演’。”兰红娟这样说。

新型农村社区既不同于传统的行政村,也有别于城市社区,它打破了原有村庄边界,是农村生产生活的新形态。新型农村社区让村民居住舒适,自然也充分考虑到了配套场地设施。党群服务中心、全民健身广场、文体休闲设施等配套场地设施一应俱全,致力为村民提供教育、医疗、养老、休闲娱乐等优质公共服务,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感受到便利。在东南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600平方米活动阵地内设有图书阅览室、妇女儿童之家、乡村振兴学习社、道德讲堂等功能室,整合各类资源,搭建了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健身体育服务五大平台,形成“先锋行”“火车头”“益点心”“夕阳红”“百姓说”五支特色服务队,先后开展了寻找最美家庭、传播乡风礼仪、农技科普、慈善助学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活动,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地域接近、特色浓郁的乡土文化,同时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打造宜居生态之美,维护社会秩序安定,营造和谐友善之风,不断促进精神文明和乡村振兴、社会发展相融合、相促进。通过“全国文明村”创建,东南村村民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生活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村民文明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每个村民也更懂得道德、文明、和谐,诚信,东南村将努力推进全村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作者:马奔

通讯员:于玮璟

来源:议事苑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