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文豪苏轼曾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品评画作时如果只从相不相象这一个角度来评判,那真如儿童一般见识了。此观点一出,许多文人纷纷表示赞同,并用自己的画笔画出不求形似的画作。南京博物院副研究馆员、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庞鸥表示,在这些不追求形似的中国山水画背后,其实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画作背后所蕴含的深意。本节课中,庞鸥老师将带领同学们一同体会中国画中的“弦外之音”。
当介绍到元代赵孟頫的《秀石疏林图》时,庞鸥指出,作者在画中赋诗一首,提到画石头要用飞白的方法,画木头要用写篆字的方法,画竹子则要用“永字八法”。“其实这些方法都是书法中的用笔技巧,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其实中国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就是‘书画同源’。”所谓书画同源,庞鸥解释说,就是以书法用笔的方法进行绘画形象的塑造。庞鸥表示,书法用笔的强势介入使得中国画又一次获得了生命力,同时也让文人画家们在不求形似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比如清代画家朱耷的《孔雀图》便是一幅典型的以独特绘画语言对时事进行讽刺的国画精品。画面上有一块残破的石壁,石壁的角落里有牡丹和竹叶,石壁下有一块石头,石头上站着两只孔雀。这几个意象,本来是花鸟画中的传统素材,但通过变形处理和艺术创造突出了一种丑怪的风格。石头尖而不稳,孔雀奇丑无比,尾巴上有三根雀翎。庞鸥介绍,清代官员中顶戴“三眼花翎”者是高等级的官。花翎是皇帝赏赐的,画中孔雀只有三眼花翎,用来影射那些只晓得奉承溜须的高官,而这幅画更是辛辣地讽刺了那班头戴三眼花翎乌纱帽的汉族大地主屈膝求荣、投降新主子的奴才丑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雪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