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禁外放”数日,南京有必要吗?
来源:紫牛新闻
2020-12-19 22:42

日前,新修订的《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将正式实施,其中新增了针对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电子设备声音外放的禁止条款。据了解,目前除了上海,已有北京、天津、兰州、贵阳、昆明、武汉等多地出台了相关规定,并以“轨道交通乘客守则”的形式对地铁上禁止外放声音予以明文规定。那么南京地铁乘客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困扰?近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进行了调查和采访。(扫描二维码可观看视频)

实习生 蒯钰君 和佳佳 马炜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徐媛园

探访:

地铁上贴有“禁音”标志,但依旧有乘客外放刷手机

记者早上八点从地铁1号线中国药科大学站上车,坐了地铁1号,2号,3,4,10号线,发现每条线上的地铁车厢里都贴有“使用电子设备时,请勿外放声音”的中英文提醒标志,并且也能听到 “使用电子设备时,请勿外放声音”这样的语音广播。

图片

正好是上班高峰期,车厢内慢慢拥挤起来。到天印大道站,原本安静的车厢内突然响起一阵广场舞的音乐,车厢内的乘客纷纷朝声音的方向看去,一中年女子靠在扶杆上一手拿着包,一手拿着手机,而声音的来源正是这个手机。该女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手机外放的声音其实已经打扰到了周围的乘客。周围有乘客表现出一副习以为常的样子,也有乘客表示很无奈,但是始终无人上前制止。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进行了街访,在街访中,乘客郑女士告诉记者,她也经常在地铁上遇到这种不插耳机,手机外放的乘客,并且前天下班时就遇到过一位。站在车厢门口的一位大叔没有带耳机,用手机刷视频,嘈杂声音使她没有听见到站的语音,最终导致她坐过了站。接受采访的另一位年轻妈妈刘女士告诉记者,她早上会乘坐地铁送女儿去上课,女儿会在地铁里面小睡20分钟,但车厢内有的乘客不戴耳机刷视频,声音又大又刺耳,常常吵得女儿睡不了觉。“还有一次是奶奶带孩子坐地铁,孩子不听话,奶奶就只好给孩子放动画片,声音也很大。”刘女士说,遇到这种情况,她会比较理解,但也有很多人理解不了。

采访中,不少乘客告诉记者,虽然希望南京地铁出台明确法律法规来禁止电子设备声音外放,但最重要的,还是让市民养成一个良好的乘车习惯,相关部门也可以考虑如何引导大家自觉和主动。

南京规定:

南京也有相关规定,但并无强制措施

针对列车内禁止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南京地铁发现类似问题是如何处理的?在文明劝阻过程中,有没有乘客反驳过?记者采访了南京地保办相关负责人,他告诉记者:“今年4月1日起实施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将使用电子设备外放声音作为乘客乘车的禁止行为。该《办法》颁布后,地保办专门组织了对交通部新规的专题学习,并将电子设备外放声音等新增不文明行为纳入日常巡查管理范围,对在巡查中发现的这类行为严格按照《办法》规定予以劝阻和制止,保证良好的乘车环境。广大市民也能听从执法人员劝导,自觉改正不文明行为。”

记者也询问《南京市轨道交通条例》中会不会考虑增加强制措施,工作人员回复:“《南京市轨道交通条例》于2014年5月28日由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条例》对多种常见的和公共关注度高的不文明乘车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范。近年来,随着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市民的生活方式有了较大的变化,在地铁运营管理中也遇到了类似电子设备外放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对此我们一方面会在现行的法律规定下严格管理、强化宣传,另一方面将积极与立法部门沟通协调,提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见建议。”

此外,对于老年人使用电子设备期间无意发出的声音,大部分受访者也表示了理解:“这种事 我觉得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因为很多人用老年机,铃声或声音很大,包括在地铁上接电话的时候周围声音噪声比较大会比较吵,他们会开着功放大声对话,我觉得这种人是可以被理解的。”

其他城市:

武汉等城市有具体罚款金额

记者查询到,武汉地铁新条例明确规定,对在列车上进食、使用电子设备外放声音等行为,执法人员要先责令违规乘客改正;拒不改正的,处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去年6月,北京市颁布《关于对轨道交通不文明乘车行为记录个人信用不良信息的实施细则》,大声外放视频或音乐被视为记录个人信用不良信息的不文明乘车行为。不过,大部分城市也都是只是禁止,没有具体处罚措施。国际方面,记者了解到,像日本地铁里是需要手机静音,不只是礼貌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日本有一些人做过心脏搭桥等重大手术,身体里有心脏起搏器等一些易受电波干扰的医疗器。

“一方面依托于乘客的个人素质,需要有一个提升过程;另一方面,地铁外放声音造成的危害相对不严重,我们会更关注与安全相关的问题,然后肯定是管理与文明相关的问题。" 地铁执法人员表示,在现有能力的基础上,加大执法队伍建设、多进行宣传是相对合理有效的方式。

图片

小贴士:

戴上耳机坐过站怎么办

记者也发现,车厢内不少人是带着耳机看视频的,不少人戴的是无线耳机。不过,两个耳朵都“塞满”,也会听不到报站。在江宁大学城上学的王同学告诉记者,她在坐地铁的时候,只有一个耳朵戴耳机:“一个耳朵‘追剧’,一个耳朵留意车厢报站声音。”乘客马先生说,他戴的是降噪耳机,两个耳朵都戴上后发现,地铁报站声音和噪音都听不到了,“我就在坐地铁前,用手机导航软件上设定到站提醒功能”。也有不少旅客告诉记者,他们会时不时地抬头看车门上方的到站显示。

校对 丁皓宇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