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菲 南京市力学小学 语文老师
滕菲
作为一个新手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我经常问自己:孩子们通过我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除了知识,还有没有什么对孩子以后的生活有帮助?翻动着手中的语文书本,文字、插图独具美感,其中折射的生活是美的,流露的情感是美的,“美”这个词也在我的脑海中慢慢浮现了出来。唤起学生心中的“美”,怀揣这样的理念,我在教学时多了一份情怀,多了一份追求。
“共读好时光”·感受美
阅读是我们的一场美梦。它像一个小窗口,透过它可以去打探别处的生活,在阅读中去探寻生活的意义,让原本单调的日子多些滋味,多些色彩。假期,我会邀请孩子们以他们喜欢的方式或以绘画或以文字或以视频在班级为其他孩子荐读。在十岁成长礼时,我邀请孩子统计自己的阅读量,发现自己不同年龄所读的书的特点,从阅读中窥见自己的成长。课间,我化身摄影师,抓拍孩子们课间读书的身影,晒到大屏上作为班级最美的“风景线”……在我们班,每天都有一条隐形的却又是头等重要的作业,孩子也渐渐地和我渐渐形成了默契,每次作业记到最后时,我话音未落,孩子们便带着一副意料之中神情笑着接道:“看书!”这一项作业,自由得很,没有限定读书的内容,喜欢就好,不去布置与读书相关任务,享受最重要。有什么比爱读书本身更美妙的事情呢!每次周一我想他们问道:“上周每天都享受读书了吗!”他们总会以最笃定的语气齐声说:“当然!”,在彼此的会心一笑中,我感到阅读这颗种子已播撒在他们心田,美的大门也悄然地向他们敞开。
“教室在窗外”·体验美
教室,在哪里?教室,在窗外。
正值秋天,南师大朱红的窗格掩映在枝枝蔓蔓中,古木参天,透着泱泱历史所赋予的深沉与韵味。我和孩子们漫步在校园里,走着走着,前排的一个孩子止住脚步,蹲了下来,捡起了一片金黄的银杏叶端详着,我顺势也捡起了一片笑着向他们问道:“想到了什么?”“秋天的叶子,像一把把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热。”他们恍然大悟后摇头晃脑地背着。在生活中重现课文了课文中的场景后的朗读是多么的动听,多么的动情,这是美融入了生命的声音。“还像什么呢?”他们歪着小脑袋思索着,不一会儿一个个美妙地联想从他们嘴蹦了出来:“像天空的小手”“像铁扇公主的微型芭蕉扇”“像秋天奶奶的蒲扇”……窗外,让词语有了生命的色彩,鲜活起来,明丽起来。
冬日,我在班级上着课,突然感到教室里一阵小小的异样和骚动。顺着孩子们惊异的眼光望出去,窗外竟飘起了雪花。再看看孩子们,他们的眼神里无不充满了喜悦、期待,还有渴望。看着孩子的心儿早已游离讲台,我微笑地对他们说:“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赏雪课吧。”孩子们高兴极了,有的探着头,有的托着腮。靠窗的孩子们顽皮地忙着用手去接,刚一触到,就忽地不见了。他们笑着,闹着,等到意兴阑珊时我缓缓踱步到他们中间,讲起谢道韫咏雪的故事,听完我向孩子们问道“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个说法更妙呢?孩子们看着窗外那纷纷扬扬的大雪七嘴八舌地说着,感叹着谢道韫的咏絮才。文学来源于生活,没有比一场大雪作为这个问题更好的注解了,一切都在这静静飞洒的雪花中不言自明,而我心里也充盈着暖暖的感动。
“美文每日有约”·表达美
“滕老师,我的作文也写得很好哦!你什么时候让我上去读作文呀?”放学路队解散后一个小脑袋凑到我身旁殷切地看着我。
我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快啦!谁让你们写得都那么棒!所以得耐心地等待哦!”看得出来,孩子是多么期待能上台高声展示自己的习作。的确,表达是美好的,酣畅的。绘画是一种表达,音乐是一种表达,文字当然也是。表达需要听众,习作也不例外。但学生的习作上交之后往往只有老师一人批阅,失去了它原本最核心的特质——交流。如此一来,一篇篇习作在孩子心中沦为了一项项任务,一次次缺乏动力与兴趣的作业,畏难与厌烦的心理也油然而生。为了让孩子体会到写作表达的乐趣,我和孩子立下了“每日有约”——约定每天抽取固定时间请同学上台来读读他的精彩片段。
“一天晚上,我到厨房去拿酸奶,发现灶台上有只红褐色的蟑螂正鬼鬼祟祟、探头探脑地向餐盘移动。眼看他就要得逞,我急中生智,使出全身力气大叫一声:‘啊——!’据我统计,当时音量达到上百分贝,音高比钢琴上最高的音还高,说不定明天新闻会播报南京地震台网检测到地震的信息呢!”这是今天上台的一位小女孩读得片段,台上的作者读得绘声绘色,台下的同学听得笑声不断。儿童的语言充满了童真,儿童的故事充满了趣味,多么美的表达呀,难怪孩子们会这么期待每日的“约定”!
美,是一种状态,就像力学园里春日的绣球,夏日的蔷薇,秋日的金菊,冬日的腊梅,绽放在大自然中。美,更是一种感觉,需要用耳朵去倾听,用眼睛去观看,用心灵去感受。而我愿做一位带着孩子们感受美、体验美、表达美的老师,发现并照亮身边的美,让美浸润孩子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