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 | 朱永新: 好的教育,应该让所有人都成为更好的自己
2020-11-19 18:55

16年前,当记者采访朱永新时,他是一个行政官员——苏州市主管教育的副市长,一个学者——苏州大学教育系的博导,更有另外一个身份——“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这也是他最在意的一个身份。2000年,《我的教育理想》一书出版,标志着他开始走上探索中国教育发展创新之路,也正是这一民间教育改革让一群有教育理想的人聚拢起来,虽只星星之火,却成燎原之势。20年后,新教育实验在全国已有5500多所实验学校、600万师生参与。不久前,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出席了在连云港举行的第十六届江苏中小学校长国际交流与协作会,做了一场关于“未来学习中心构想”的主旨演讲。利用会议间隙,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16年前推销的“成功保险”,至今没有一个人来索赔

 

图片

记者面前的朱永新一如十六年前,说话中气十足,充满感染力,笑声爽朗。2004年1月1日,记者采访他的一篇文章在扬子晚报发表——《苏州副市长朱永新向南京老师“推销”一份 “成功保险”》:只要你每天写上一篇教育日记,10年下来如果你还不成功,朱永新本人将以1赔10的比例进行赔偿!“16年过去了,您的保险公司开得怎么样了?”听到记者这个问题,朱永新乐了:“至今还没有一个索赔者!”推行“新教育实验”之初,他在“教育在线”网站发布了一则《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这则看似玩笑的“开业启示”,是希望让普通教师在朴实的教育科研中通过教育随笔的方式著书立说,后来新教育群体将这一活动升华为“师生共写随笔”,并作为新教育十大行动的第二项固定下来。“成功保险”鼓舞了一批又一批的教师,让他们成为真正的获益者,在思想和事业上都获得了“双丰收”。当得知扬子晚报正在与江苏省教育厅共同举办“师说新语”的活动,邀请老师们入驻紫牛新闻APP,上传自己的教育故事时,朱永新赞赏道,“这是鼓励教师写作、帮助教师成长非常好的形式!我经常说,你想要写得精彩,必须活得精彩、做得精彩。写作能帮助教师学会教育反思,学会自我激励,帮助他们享受教育过程,享受成长的幸福。”

而“新教育实验”经过20年的发展,其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他的预期。原先,他的设想是在一两所学校深耕,搞试点、做示范,出乎意料的是,越来越多的学校自发地加入其中。目前,全国有5500多所实验学校、600多万名师生参与到“新教育实验”中来。“不过,这离我们的改革愿景——成为中国素质教育的一面旗帜,还有一定的距离。”朱永新坦承,“新教育实验”作为一项民间教育改革探索,遇到各种难题,比如政策的瓶颈,比如资金问题,比如缺乏专业化的可以全身心投入的研发人才。

我不是中国教育界最有学问的,但我一定是和教师们走得最近的

“我不是中国教育界最有学问的,但我一定是和教师们走得最近的。”在新浪微博上,他的粉丝有412万,每天他都要花时间亲自去更新微博,逐一回复老师们的私信。其实,从当年在“教育在线”上和老师们的互动开始,他就一直特别注意倾听老师的声音,了解他们喜怒哀乐。新教育实验的逻辑起点就是教师,提出教师要专业发展、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因为谁站在讲台前,谁就决定教育的品质,谁就决定孩子的命运。”

通过新教育实验,的确成长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老师。“这20年来其实我们也碰到很多伤心事,之所以没有放弃,很大原因就是我的确看到了一大批教师成长起来,一个老师就可以改变几十个孩子的命运。这20年来改变了多少老师啊!中国的教育舞台上那些最闪亮的星星,有很多都是血液里有新教育基因的。”说到这儿,朱永新有点激动。对教育,他始终充满了理想和激情,他也是一个善于点燃激情的人。

疫情给教育变革带来新启示,家庭教育是时候“王者归来”了

在今年疫情期间,多地学校被迫采取了在家学习、线上授课的模式。尽管这一变化更多是“出于无奈”,但是朱永新发现,这也展示了教育的更多可能。

比如,家长和孩子们的相处时间明显增加了,教育的效果也并没有明显下滑。谈到这一现象,朱永新说:“正如我在《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这本书里提到的观点,家庭教育是时候‘王者归来’了!”

何谓“王者归来”?朱永新解释,在学校还没有产生的时代,教育的权利完全是由家庭承担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一步步将教育的权利让渡给了学校,同时也把教育的责任一定程度上让渡了。

“其实,教育的责任是不该让渡的。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也是孩子终身的老师。”他向记者描述了一个关于家校共育的未来构想:“未来的学校,应该叫做‘学习中心’。除了国家规定的基本课程外,没有统一教材,没有了固定年级和班级制,也没有上学、放学时间限制,学生没有寒暑假;上学没有固定的教室,学校的课程是社会供给,老师来自全社会;家庭也会在教育中进一步回归。”当然家校共育并不意味着父母要帮老师代劳批改作业,朱永新对有些学校这种做法并不赞同,“这种事就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太大意义,因为它并非一个共同学习的过程,只是增加家长负担,甚至引发亲子矛盾。”

图片

未来的学习,被朱永新称作一种“合作式的学习”。他指出,父母跟孩子一起学习的情况是很可能出现的,比如一起学钢琴、一起学绘画。

身为父亲,朱永新对自己儿子也持尊重的态度,家庭氛围宽松而民主。“我算是慈父的类型吧,我理解的好的家庭教育,并不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而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与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有着自己的尊严和权利。”秉持着这样的观念,朱永新常常与儿子一起读书、一起锻炼,遇到问题也总是商量讨论、交流分享。

“学的本质,在于让人获得幸福。”

话题回到教育上。朱永新犀利地指出,现在的教育,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本质上还是戴着‘镣铐’在跳舞。”在未来,应当打破“镣铐”,让教育能够自在地起舞——因为“学的本质,在于让人获得幸福。”

眼下教育的“镣铐”到底是什么呢?朱永新认为最大的“镣铐”就是统一的教育标准。他说,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过两个伟大的教学理想:“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而在教育体系成熟的今天,人人都能接受义务教育,“有教无类”成为了现实,但“因材施教”却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了。

“我们现在的学校,是统一的、流水线式的教育机构,以牺牲个体特色为代价来实现群体效应的最大化。”在朱永新看来,真正的教育不应该是以一个统一标准衡量,让不满足这个标准的人都变成失败者。“好的教育,应该让所有人都成为更好的自己,得到一种不断成长的向上的力量。”

“新教育实验”推行了20年,当时很多只存在于展望中的图景,如今已经悄然变成了现实。那么,朱永新今天所说的“未来”,究竟何时会来呢?

“其实,未来的大门就在眼前,只差我们做好准备把它推开。”朱永新说,所谓未来,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时间界限,关键在于大家什么时候能真正理解和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同时,他也很清楚,在推开那扇大门前,还有各种各样的挑战等着人们去突破,但这并不影响他坚定的决心。虽说一个20年已告一段落,但下一个20年才刚刚开始。“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够彻底、完全地实现我的梦想,办出属于未来的理想学校。”

图片

【快问快答】

Y=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琳 周碧莹

Z=朱永新

Y:听说早起是你的习惯,所以我们的采访也约到了7点多。

Z: 对!我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这是父亲给我的“礼物”。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父亲每天早晨5:30,就会准时把我从床上拖起来让我练字,虽然没能够成为书法家,但现在看来,这是父亲给我人生最大的财富。我如果每天比别人多工作2小时,一年就多了730小时,50年就多了36500小时,也就是多了整整1520天,差不多延长了4年的生命!

Y:除了早起,还有哪些一直坚持的习惯?

Z:我坚持每天写日记。我觉得阅读和写作本质上是不断给自己的成长去加油的一个过程。在总结一天过去的时候,如果什么都留不下来、没话可写,那么这一天就虚度了。

Y:你是一个对教育充满激情的人,而且精力无穷,每年考察100多所学校,还不断有新书出版,这种热情和力量从何而来?

Z:这就涉及我们新教育里面的生命叙事理论了。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为自己去寻找生命原型。我喜欢读书,尤其是一些名人传记。我喜欢从不同的人身上学到不同的东西,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

Y:热情和力量也来源于健康的体魄,您有锻炼习惯吗?

Z:以前喜欢游泳、打乒乓球,现在年纪大了,也比较忙,我就每天散步。散步的时候,我一般会“听书”,或者边走边思考。有的时候,走着走着,脑子里想的问题突然就来了灵感,有了答案。

文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琳 周碧莹

视频拍摄 | 戎毅晔 赵雨晨 孙子昂

视频剪辑 | 孙楠羽

面对面系列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