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榨坊“脱胎”
2020-10-25 15:35

秋意盎然,山村如画。阳光透过榨油坊的窗户,暖暖地照在杨昌录铜褐色的脸上。

10月25日,重阳节。杨昌录特意走进了前不久刚刚翻建好的榨油坊,将手中的抹布拧干,仔细擦拭着崭新的榨油机,温柔地像是在呵护自己的孩子。


杨昌录是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岜团村村民,今年已是72岁高龄。

岜团村地处三江县北部,属典型高寒、地质灾害多发、自然环境恶劣的少数民族聚集山区,也是国家级深度贫困村。

岜团村有一间榨油坊,已有近百年历史。那时候的榨油坊可谓远近闻名,附近平流、八协村的茶农都慕名跑来榨油,年产超过25000斤。“收入虽不算高,但也是村集体的重要收入来源。”回忆起往事,杨昌录满脸荣光。


作为当年榨油坊的承包人,杨昌录从事榨油40多年,见证了榨油坊从盛到衰的历程,对这间榨油坊有着特殊的感情。

随着时代发展,靠木头、石饼榨油的传统方式渐渐落伍,榨一次油得耗时3个多钟头,费力又费时。设备旧、产油低、质量差、环境脏,导致百年榨油坊不得不关门“退休”。村里1500多亩茶树,不再生长茶油果用来榨油,纷纷转型投入茶叶生产。

茶叶的收入要比茶油低得多,但是没办法。杨昌录无奈地摇了摇头,倍感惋惜。

去年,南通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定点帮扶岜团村。帮扶民警沈鲁南了解到榨油坊的情况后,疑惑地问道:“为什么不翻新榨油坊,添置现代化机器设备呢?”

“没钱啊。”岜团村第一书记陈月明告诉民警,“一块钱能憋死英雄汉哪!”岜团村共有村民6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96户1232人。村里人都想翻新榨油坊,但所需的二三十万元“巨款”让村民们望而却步。

沈鲁南详细了解榨油坊的情况后,当晚便整理材料向站里汇报。该站党委很快研究决定:援助岜团村建设新榨坊,打通榨油致富之路。

新榨坊地址选在哪呢?

建在村东头,西头村民不同意;建在村西头,东头村民又反对。陈月明直挠头。

“建在村中间?”“也不行唉!”陈月明告诉沈鲁南。岜团村南边有一条河,村里的山茶园就在河对面。如果将榨油坊建在村中间,村民采完茶后,要绕很远的路,才能到达榨油坊。村民们自然不乐意。

“何不在村中间的河上架一座桥?”沈鲁南又想出了一个办法,这样一来,既可以将榨油坊建在村中间,也方便了村民上山采茶,一举多得。“这当然是最佳方案,”陈月明两手一摊,“可惜,没钱啊!”

经过调研后,沈鲁南再次向站里报告。南通边检站党委再次研究后决定,筹资50万元,帮助岜团村建设一座便民桥,同时在老榨油坊原址新建一个大榨油坊,造福岜团人民。这一方案得到了全村村民的一致赞同。


“有了桥,我们就再也不用绕远路采茶,也不用冒险趟水过河了!”便民桥建造期间,家住村中间的侗族大妈王群凤每天都要到河边看上几眼。

经过3个月的紧张施工,9月底,占地80平米、2层砖木混合结构的榨油坊和长24米、高2.5米的钢筋水泥便民桥同时竣工,榨油坊内全新的榨油机器设备也全部安装到位。

“有了这座现代化的榨油坊,村里每年可增加收入20万元!”新榨油坊揭牌仪式上,独峒镇党委书记刘勇华代表岜团人民,连声向边检扶贫民警致谢,“在国家移民管理局的帮扶下,岜团村一定会变成小康村!”

“好!”台下,杨昌录与其他村民一样,激动地连声叫好,两手拍得通红。 

虞振宇 费伯俊 文/摄

校对 丁皓宇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