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耀今生|“谢谢你,战友!”南京“三点红”站点为老兵助餐、养老
来源:紫牛新闻
2020-10-23 11:45

图片

5个退伍老兵,分别经历了下岗、失业,在政府部门帮扶下,他们聚焦社区养老助餐,合伙“另类创业”。现在,他们的“三点红养老服务中心”一天能卖出470份助老餐,“三点红”中心厨房每天将这些由饭店大厨精心烹制的饭菜送到9个社区居家站点。这5位退伍老兵说:养老助餐点是老兵服务社会的再出发。

图片

吴长云介绍“三点红”午餐
 

退役军人办养老中心服务社会老军人

上午10:40,在南京市玄武区明故宫路20号“三点红养老服务中心”,四五百份午餐正在紧张装盒。今天的四菜一汤分别是红烧肉烧千张结、清蒸龙利鱼段、红烧素鸡、清炒娃娃菜和西红柿蛋汤。每份盒饭针对老兵和75周岁以上的老人,价格是10元;60岁以下的普通居民也可以,但价格是15元。每天,几十位住在附近的老兵和社区老人来这里堂食,其余的将由“三点红”的几位公益投资合伙人或志愿者,分别送往新街口周边的唱经楼社区和北门桥社区,及锁金一村社区,让这些地段的老兵和社区老人能够吃到营养、可口且实惠的午餐。

图片

三点红之家
 

为什么叫“三点红”?养老服务中心的创办人之一吴长云告诉记者,“三点红”就是来自于196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装:军帽上是一颗五角星,加上两个红领章。

11:30,随着一声“战友好!”101岁的抗战老兵孙锡霖老人如常准点来到“三点红”就餐,他在门口以一个标准的军礼报到。吴长云立即回应一声“老班长好!”欢迎他来就餐。1937年出生的老兵施丕石,是原南京部队体工队的篮球健将,曾培养出中国奥运单场“篮板王”胡章保。施老告诉记者,这家餐厅今年元月8日开始试运营,后来因受疫情影响停了几个月,到7月份恢复助餐服务。他每天中午都来吃,午餐花10元钱,一大荤一小荤两素菜和一个汤,比在家烧省事还有营养。

采访的同时,30多位老人依次排队进入餐厅。

图片

精心准备的午餐
 

三年为上万名老人提供助餐等养老服务

“三点红养老服务中心”是南京市第一家服务于老战士的红色餐厅,今年元月初在梅园街道辖区明故宫路玄武区军休四所内运营。助餐外还针对退伍老兵提供养老、红色旅游等服务。大厅里随处可见“老兵”元素:水壶、八角帽、冲锋号及包含军事元素的装饰画,几个为老人家庭团聚而准备的小包间,也以“一连老山厅”、“二连法卡山厅”、“三连扣林山厅”来命名,身穿军便装和迷彩服的志愿者在忙碌着招呼老人。在“红色餐厅服务团队”,贴着吴长云、童国强、杨国欣、丁敬雷、李明等5个参战退役军人的优抚证。

“我们就想为广大老兵提供含助餐、助浴等在内的各项助老服务,现在几个站点共为上万人次老人提供红色养老,红色教育,红色旅游等特色服务,今年又有了红色助餐服务。”吴长云曾是野战军,曾荣立三等功。退役后回原籍工作,后来到玄武区珠江路电子一条街做电脑耗材生意。

过了些年,生意渐渐不好做了,吴长云便打算创业,这时也碰巧遇到了童国强、丁敬雷、李明等老兵同道。2017年,吴长云和老兵们在位于锁金一村的玄武区军休一所创办红色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服务对象是平均年龄在85岁以上的高龄老兵。这里有82位老军人,有的是抗战老兵,有的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

养老工作说起来就是服务老人,但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理解和尊重。“我们社区这里有位老阿姨,每次来打饭都用一个大碗,而且要打满。因为米饭是免费供应,工作人员就有些想法。”童国强向记者说道,“我们说给她打满吧,对待老人家不需要太计较,她打这些饭回去也不是倒掉,对不对。后来我们提供了上门送餐服务,一次3块,她非要给我们5块,说是当年的事情都记得。”后来老人家还给中心送来了锦旗,表达了感谢。

“三点红”还梳理出周边社区里的高龄老兵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定期上门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上门走访交流、口述历史,给老兵带去欢声笑语和心灵慰藉。服务过两位百岁老兵,年龄最大的106岁;90岁以上的5人;85岁以上近200人。

疫情期间挺身而出守卫社区安全

记者了解到,“三点红”已注册成为商标,3年间组织居家服务人数近千人、服务人次达20余万人次,其中服务退役军人近10万人次。

今年疫情期间,他们组织员工等共10位老兵,义务承包了梅园新村一个路口的值守工作,连续50多天。虽然很多老兵已经过了半百,但执勤起来一点不马虎,认真踏实的态度也被大家看在了眼里。有家企业便看中了他们,给了他们一个200份的商业送餐单。

但因受疫情影响,“三点红”几乎每月亏损近3万元,这对于原本就不富裕的吴长云他们来说,打击有点大,但大家绝不懈怠。“我们后来就摆地摊补贴营收,摆了一个多月,卖卖鱼香肉丝、干锅牛蛙什么的熟菜。”吴长云表示,“1个小时就卖了1000多,也是感谢周边居民的信任和支持吧。”

怀揣家国情怀,在为老服务跑道再出发

丁敬雷告诉记者,他记得第一次上门拜访一位抗战老兵,自己按照部队习惯,喊了老人一声“老班长”,结果老人立即特别庄重地回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此后,无论在哪里遇到这位老人,彼此都会先互敬一个军礼再说话。

这份深入骨血的军人情怀,让五位老兵坚持在社区开展关爱困难优抚对象、上门走访军烈属活动,收获了无数老兵和家属的礼赞。“脱下军装,改变的是军人的身份,不变的是家国情怀。”吴长云透露,“三点红红色志愿队”中固定的志愿者已有60多人,还有很多大学生随叫随到为老人排忧解难。李明说:“我们走在做公益路上,既是一份责任,也是一种荣耀,可以让更多老兵感受到爱和温暖,是我们的荣光。”

记者手记

谢谢你,爱在不断延续

把责任扛在肩上,把使命放在心中。五位公益创业的老兵说,军人该有的样子就是成长,我们曾经的荣誉已成历史,唯有今天加倍努力,才能对得起参战老兵这个称号。“为老服务就是老兵服务社会的再出发,是我们的二次创业。”爱是春风,可以温暖生活的每一寸空间;爱是火炬,可以照亮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他们将对战友的爱,对祖国的爱融入到创业中,再通过服务延伸到社会,在爱的传递中相互感受到温暖与真情,更实现了自我的价值,幸福了自己。如今,他们的事业初见规模,相信未来他们的路会越走越远。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王育昕 董婉愉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